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管汉晖《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从秦朝至清初,圆形方孔钱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流通货币。清代长期采用制钱与银两并用的双重本位制,银锭由各地自由铸造,名称不同且成色各异。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银元成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之一,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币制与之竞争。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决定铸造大钱、发行钞票,而户部“铁既可以抵铜,铅似可以抵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1886年,张之洞购进了英国的造币机,开始铸造广东银币,引起各省效仿。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铜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1910年清政府将银币造币权收归中央式题篮(部分省份也可以代中央铸造银币并标明省份名称),开始铸造统一的“大清银币”,其主体形制与铜圆相似。全国的行用银元形制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摘编自李钰《浅析晚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

材料三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下图为1953年人民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货币演变的基本路径并指出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人民币图案设计蕴含的时代特征。
2023-05-28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三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单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3)概括上表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材料三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摘编自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材料四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4)根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材料五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019-11-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1)请列出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代表人物。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二中“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指什么事件?概述其兴起的背景。
(3)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什么?请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其主要学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一:在太平兴国二年(977)的进士科考试中,太宗录取进士109人,与太祖朝相比,人数大增。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更高达987人,创有科举以来的最高数额。两宋时期取士范围的扩大,表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延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商之士也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太宗即位后,在帝王的倡导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举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彻底贯彻。自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始,殿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已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颁布两大法令,确定了近代文官制度。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原因。

材料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1903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宪急需新式政治人才。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上谕: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

材料四:随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入。195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高等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各类高校的调整工作全部完成。经过院系调整,全国共有高校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业院校38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及其他类型院校。这次调整也有不恰当之处,如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地取消了一些学科,有的专业设置过细,对人才的成长与合理使用不利。

——据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院系调整的背景。
(5)综上,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2019-02-2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宝坻一中、杨村一中等)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人文主义思想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佛罗伦萨和热那亚是欧洲首先制造金币的两个国家,而意大利拥有货币,既与这两个城市共和国的贸易出超,要求有一个比较稳定和标准的货币有关,亦与他们掌握了古罗马世代相传的铸币技术有关……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航线的中心,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地中海一直是东西方联系的纽带……意大利在9世纪时,在稍多于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几百座城市。意大利人的经商活动遍及西欧北欧、近东诸国,马可·波罗还到了中国。到13世纪时,意大利已不仅经营工业和商业,还经营银行业。

——张椿年《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意大利首先发生文艺复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2018-12-1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考试卷历史试题
7 .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
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
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18-04-24更新 | 385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茶树种植国家,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茶叶贸易曾经在国际市场占据垄断位置,后来逐步衰落。今天,我国茶叶贸易面临新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十三行兼有官商和私商双重身份,其出口贸易的核心产品是茶叶,由于十三行多数是闽籍商人,他们几乎垄断武夷山地区茶叶出口广州的贸易。雍正年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山西商人为了满足中俄茶叶贸易的需求,开始大量从福建购买茶叶,由最初的几十万斤,发展到后来的上千万斤。这些大宗的茶叶,就是从福建启程运往万里之遥的中俄边境恰克图的。

—山西人民出版社韩小雄著《晋商万里茶路探寻》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年中俄茶叶贸易出现的历史背景(此题答最重要的五点)

材料二:170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发往各地商馆的文件里写道:“茶叶是对公司极为重要的一半日用必需品”。在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的产片中,自1718年开始,茶叶取代生丝、绢织物占了首位。茶叶贸易不仅关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生死,而且对英国财政收入也至关重要。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提供了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中英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作用只答最重要的两点)

材料三:1834年,英国成立专门茶叶委员会,并成立了阿萨姆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茶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盗窃力度。英国人先后制成揉茶机、焙炒机、快压卷机。19世纪末,英国人在印度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因为进口印度差是零关税,进口中国茶需要交纳35%的关税,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1905年,清政府两江总督远赴印度、锡兰(斯里兰卡)考察,后撰写报告,他发现西人治下的茶园,从开始种植就有科学的界定,包括如何育苗,移植茶秧、栽种等各个环节,他注意到这不只是制作工艺及营销问题,而是中国整个茶叶体系都出了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原因只答最重要的四点)

材料四: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国。中国茶园而积居世界第一,2006年为145万公顷;产量居世界第二,2006年突破100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茶叶28.95万吨,出口额为6.0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茶叶贸易形势;一方面,目前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下降到世界第三位;另一方面,国外茶叶将更多的进入国内市场;再有,进口国实施越来越苛刻的技术壁垒,以及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农业出版社徐咏梅著《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全球化进程对中国茶叶贸易影响的利弊。(利弊各答最重要的两点)

2018-04-12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高考)

9 .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材料三“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

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背景按角度回答)

(4)回忆教材,列举伏尔泰的主要观点。

2017-10-14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文)试题

10 . 材料一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另一方面,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摘编自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背景按角度回答)

材料二(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只答三条)

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