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诗经》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农事诗,不仅《豳风七月》等民歌包含了丰富的农事信息,而且祭祀用曲《周颂丰年》《周颂嘻嘻》等也直接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关注。由此可知,《诗经》(     
A.支撑了礼乐制度的实施B.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C.蕴含了朴素的民本思想D.印证了周王的中央集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材料二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三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3)材料二、三、四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2021-10-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以下有关孔子的历史常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B.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C.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D.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  )
A.秦始皇时期B.汉高祖时期
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2019-06-08更新 | 6725次组卷 | 89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7 . 说到人们生活经历的艰辛和悲壮,我们也许会想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名句。这三句所反映的文学体裁分别是
A.骚体、词、赋
B.词、骚体、诗
C.骚体、词、诗
D.词、赋、诗
2018-11-15更新 | 36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8 . “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藉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
A.张骞出使西域后
B.隋唐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秦朝建立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一:在太平兴国二年(977)的进士科考试中,太宗录取进士109人,与太祖朝相比,人数大增。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更高达987人,创有科举以来的最高数额。两宋时期取士范围的扩大,表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延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商之士也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太宗即位后,在帝王的倡导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举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彻底贯彻。自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始,殿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已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颁布两大法令,确定了近代文官制度。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原因。

材料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1903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宪急需新式政治人才。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上谕: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

材料四:随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入。195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高等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各类高校的调整工作全部完成。经过院系调整,全国共有高校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业院校38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及其他类型院校。这次调整也有不恰当之处,如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地取消了一些学科,有的专业设置过细,对人才的成长与合理使用不利。

——据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院系调整的背景。
(5)综上,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2019-02-2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宝坻一中、杨村一中等)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选《礼记》活《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意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选《礼记》活《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五道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人士的哪几方面能力?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

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17-12-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