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该表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7日内更新 | 87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5届新高三下学期衔接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7日内更新 | 854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5届新高三下学期衔接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
7日内更新 | 788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5届新高三下学期衔接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难民是指以种族、宗教、国籍、社会或政治原因不能或不愿受本国保护而留在本国之外的人;或不具有国籍而由于上述原因不能或不愿返回其常住国的人”。因此,来自东欧等国家的难民几乎都被授予难民身份,而来自南美洲的难民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和认可。这表明,当时(     
A.国际法的权威受到挑战B.国际局势制约难民问题解决
C.联合国的作用得以加强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不断加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D.民族交融的加强
2024-05-12更新 | 2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卷
7 . 唐朝前期,外层防御圈以各都护府为核心,内层防御圈以边境都督府为核心。都护府与边境都督府辖有若干羁縻府州,以镇抚外族,同时兼统邻近数州军队。都护府与镇戍系统仅负责提供敌情与牵制敌人,具体作战由中央派遣军队承担。由此可知,唐朝前期(     
A.注重边疆地区治理B.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C.藩镇割据潜滋暗长D.军制改革迫在眉睫
2024-05-12更新 | 21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头会箕敛”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赋税繁重的成语。史书记载:“吏到其家,人头数数出谷,以箕敛之。”下列赋税制度与其记载最为接近的是(     
A.口赋B.“税民资”C.租调D.“科差”
9 . 先秦时期,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可分为三类:礼、乐为一类,培养行为举止和道德情操;书、数为一类,注重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射”“御”为一类,注重身体健康。据此可知,当时的教育(     
A.突出人际关系的和谐B.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C.肯定平民的主体地位D.强调德育的先导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2—1962年间,殖民地题材的影片有900多部。电影中往往设置了“文明人”和“野蛮人”两种冲突角色,以文明对立和斗争呈现“文明使命”的愿景。这说明(     
A.殖民地解放成为国际关注热点B.科技进步推动了殖民扩张进程
C.电影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D.美、苏对第三世界国家争夺激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