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
2 . 如表所示为两位学者对古代文献中关于大秦(罗马)记载的评述。据此可知,两位学者认为这些文献记载表(     
序号评述
1汉魏史册中的大秦传记,“大概由于传闻,不免失真,本土和属土的情况也不易分清;又因为时人相信西方为神仙所居而有所美化,以致无法——指实;然而,也不能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从中至少可以略窥罗马帝国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2《后汉书》之《大秦传》包含两部分内容:“一系汉人实地见闻的事实,一系编者身倚案头幻想而出的空中楼阁之谈。”因之,“如欲解释《大秦传》得当,必须区别此传记事,何者为实际的事实,而何者则系汉人幻想之谈”
A.借助科学方法得出合理结论B.仍须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
C.以独特的视角阐述历史规律D.对历史研究仍有史料价值
2024-04-26更新 | 5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后世学者在评析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作品时称:他“抱经世之学,怀忠君之心……然其议论侃侃,慷慨切直,皆有关于社稷生民之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不可以区区文人才士目之矣”。可见,苏舜钦的作品体现了其
A.抨击时政的信念B.爱国忧民的精神C.崇德尚贤的情怀D.趋时更新的追求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范式经历了从传统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的转变。这样一种转变背后的是:新、老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是两种对立的经济主张,各有优点和局限性。凯恩斯主义的缺点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优点,反之亦然。这两种经济主张很难结合起来,因为其本质是对立的。故而,当自由主义经济学符合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便会兴盛,但随着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得到长期推行,其缺点也会基暴出来,进而造成经济问题。要克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带来的问题和弊端,政府必须采用与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反的经济主张,而凯思斯主义经济学恰好能够克服此类问题。而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之后,其缺点也会暴露出来,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必然要求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来克服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引发的经济问题。这也正是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嬗变的深层逻辑。

——摘编自夏庆宇《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嬗变及理论启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得重复材料中的观点,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7-1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中叶,鉴于加纳王国经济衰敝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孙迪亚塔建立马里帝国后,利用尼日尔河上游谷地的灌溉条件,扩大耕地并引进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全国政权和兵权都在国王个人名义下,由中央控制,各级官吏也由国王任命。继任的君主将九万步兵分布于全国,以掌控全境商路,还建立了精悍的万人骑兵队。来自印度洋的子安贝被作为流通货币引入国内贸易中,这既可以增加税收,还利于粮食与其他货物之间的交易。14世纪,快速崛起的马里引起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高度关注。

——摘编自郑家馨《十三—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等

材料二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称:“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见自觉的历史的光明。”之后不少欧洲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非洲文明属于外来文明,认为非洲文明是由含米特人所创造的,而含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

——摘编自汪二款《非洲古代文明历史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里帝国崛起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6 . [近代西方的能源与政治]

材料一   长时间段英荷美德四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趋势图

   

注:(1)各图案代表的能源种类以美国为准,即1为柴薪和木炭,2为水力和风力,3为煤炭,4为石油,5为天然气;(2)为便于统计,美国的风力和水力一类只包括水电部分;(3)相关数据按照1QuadrillionBTU=1055PJ的标准折算。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以英荷美德四国为中心》

材料二   一战前,石油主要是用来提炼煤油,其战略价值还未彻底开发出来。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还未形成正式的、规范的石油外交政策,其海外石油扩张的主体是标准石油公司,主要目标是争夺海外的石油市场。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盟友提供了80%的石油,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石油政策。一战后,出于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心,美国石油公司积极寻找并控制海外石油生产地,并寻求美国政府的帮助。1917年,威尔逊政府成立了一个由各大石油公司组成的石油战争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国内石油生产,确保石油供应,满足盟国的石油需求。这是石油公司们第一次明确地与美国政府合作。从此美国政府石油政策的重点由反垄断转变为相互合作,石油公司成为了美国政府进行石油外交的代表和助手。美国政府高举“门户开放”政策,积极引导、鼓励石油公司向海外进军,并为其提供外交支持。此后,控制石油、确保石油供应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

——摘编自贾少林《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石油外交政策》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以来英、荷、美、德四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石油政策的转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