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商君列传》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就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耕织是生产之本,而工商业则是末业。尤其是从商者不事生产,他们只是转贩农民生产的粮食、丝织品、布匹等,只会妨碍农民的利益。商鞅实行授田制后,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以保证国家有稳定的赋税来源和兵源。这直接关系到耕战政策的实施,所以他把“事末利”和“怠而贫”者同论,法律上治以重罪。法家的法,不但没有保护新兴的工商业者和农民的地位、利益,反而使他们的负担因严刑苛法而更重。严刑苛法、赋役加重再加上连年的对外战争,使农民更快地破产,以至于扩大了奴隶的队伍,使其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同盟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际效果。
2024-03-26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2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 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予以说明。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国联主持公道,促使日本联系国联通过决议派由英国季顿任团长的调奋团前往中国东北进行调查。19320日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19332.国联大会通过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由于报告书没有满足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诉求。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主要内容

一、918日下午10时至1030分之间,在铁路上或铁路附近,确曾有炸裂物爆发之事.……但事实上并未阻碍长春南下列车准时之到达.……实亦不足以证明日本军事行动之正当。

二、东三省为中国之东三省,直与其大部分移民所来之邻省河北、山东无异。

三、日本在中国东北拥有特殊权益,“凡不承认此点或忽视日本与该地区历史关系之解决不能认为满意”。

四、一般中国人对“满洲国政府”均不赞成,此所谓“满洲国政府”者在当地中国人心目中只是日人之工具而已。

五、建议在满洲实行高度自治,聘请相当数额之外国顾问。其中日本人应占一重要比例……(外国教官训练的特殊宪警)为东三省境内唯一武装实力。

——摘自《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社会各界反响蒋介石评论说,“余对此(李顿报告书)主张,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不必拒绝,以弱国图强.非此不可也”。后中国驻日内瓦代表颜惠庆又进一步表示,“中国愿以公断,解决中日争案”,“无条件接受报告”。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政府发出强烈通电,指出:“李顿报告稿公开地最无耻地宣布了共管中国的计划。……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号召全国民众武装起来。以革命的民族战争来粉碎李顿的报告。”

进步教育家马相伯对报告书提出批评。指出报告书“绝不必要”,中国朝野上下,应一致团结,“以国家土地人民为前提,以全国民众武力为后盾……本民治精神,用保甲办法废止内战,一致对外”。

——摘编自杨淑新《李顿调查团赴华调查及中国社会各界反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2023-10-13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运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波浪式离心运动,即汉民族人口由黄河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逐渐向四周扩散,而且在多数地区还呈现波浪式推进的特点;二是北进南退运动,即北方民族不断向汉民族居住的黄河流域推进,并迫使汉民族人口大规模南迁。在中央政权强盛,人民较长时间享受政治安定的条件下,大致以前者为主;在连年战乱或几个政权对峙、鼎立的情形下,则以后者为主。这两种人口迁移运动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南移,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局面。

——摘编自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等

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2021-08-17更新 | 380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中共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同年8月20日,书记部出版《劳动周报》,宗旨是“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它深受工人喜爱,发行了16.5万份。同时,以“唤醒工人的觉悟”为方针,书记部还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到1922年,书记部共建立100多个工会组织,拥有会员90万名。1922年5月1日,书记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中共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和《罢工援助》。1925年5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至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刘宋斌等《中国共产党创建史》

材料二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立即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实施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活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政权建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形形色色的“主义”。据统计,1915年之前“主义”一词共使用约15000次,其中“民族主义”使用约1100多次、“帝国主义”约700次、“国家主义”约600次、“国民主义”约200次、自由主义“约200次、“民生主义”约200次、“个人主义”约100次、“共和主义”约100次。1919年前后,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行开来。代表不同思想流派的重要期刊中,“社会主义”都是使用次数较多的关键词。以《新青年》为例,1919年使用“社会主义”一词达104次,1921至1922年间达685次。1917至1922年,《少年中国》使用该词为594次,《每周评论》为56次,共产党理论刊物《向导》周报为343次。

——据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评述中国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主义”流行。(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5-30更新 | 569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变化评述如下。这一变化出现于(     
随着士族的消亡,他们那套治国之道也渐被忘却和遗落了。一个新阶级士大夫阶级出现了。他们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已做好准备,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
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南星(1550—1627年),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政治家、文学家,东林党首领之一。他“慨然以整肃天下为任”,提出“振纪纲自皇上始”,强调皇上必须以身作则,遵守纪纲。指出为政须“亲贤臣”、“远小人”、用正去邪,认为“君子”(贤臣)在位则国家安定,天下的治、乱与君子的进用与否有直接关系。天下之乱,乱于容恶,要使天下大治,就必须不容“恶”,去“恶人”,与邪佞展开坚决斗争。他深知治国之道,在于严明的吏治,主张建立一套完善的官员任命、管理制度。力主遏止“干进之风”(官员花钱跑官,不务实),禁止官吏间的行贿受贿,对乞官者加以严惩。提倡官吏“以全力尽职业”,改变注重交际、疏忽政事的行政作风。赵南星曾官至吏部尚书,为政期间,革新吏治,整肃朝纲,风气为之一新。但随着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的失败,赵南星被魏忠贤排斥,削籍戍代州至卒

——摘编自王庆位《赵南星改革思想与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南星政治改革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评述赵南星的政治改革思想和实践。
2022-04-09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