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辜榷(今译独占)专利之事,为斯密氏(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所深恶,诚哉其足恶也。然而有时以通国公利而论,专之愈于不专。此如创机著书诸事,各国例许专利,非不知专利之致不平也,然不专利则无以奖劝激励。人莫之为,而国家所失滋多,故宁许之。

——1901年严复

材料二   美国允许中国人将其创制之物在美国领取专利牌照云云,此时中国人岂有能创制新机在美国设厂者?不过籍此饵我允保护美人专利耳,真愚我也。所谓保护者,即禁我仿效之谓也。现中国各省局厂仿用外洋新机,仿造专利机件不少,且正欲各处推广制造以挽权利。此款一经允许,各国无不援照此约。一经批准之后,各国洋人纷纷赴南北洋挂号,我不能拒,则不独中国将来不能仿效新机新法,永远不能振兴制造,即现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枪弹炮药各厂仿效外洋新法新机者,必须立即停工,中国受害实非浅鲜。……若准保护美国专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

——1903年张之洞针对中美商约谈判给中国谈判代表的电文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与张之洞关于专利保护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严复与张之洞有关专利保护的主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景帝时期, 黄老学者黄生与儒学博士辕固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议题是汤武除桀纣是受天命而王,还是以臣弑君?辕固生认为:“汤武除桀纣,不是以臣弑君,而是受天命而王。桀纣暴虐无道,天下百姓已不再拥戴,而汤武正是顺应百姓心愿而讨伐桀纣的,百姓一心归附汤武而不愿受桀纣的统治,汤武不得已才立为君王,这不是受天命而王是什么?”黄生则反对说:“帽子虽破终究戴在头上,鞋子虽新毕竟踩在脚下,原因就是上下等级的区别。桀纣虽然暴虐无道,终归是君王,汤武虽然圣贤,仍然是臣下。君王有了过失,臣下不能直言进谏以使天子改过,反而因为他有过失而诛杀,这不是弑君是什么?”辕固生反驳说:“要像你说的那样,高皇帝伐无道诛暴秦而成为天子,也是不对的了?”汉景帝出面说:“吃马肉不吃马肝(古人认为马肝有毒),不算是不知道肉的味道;学者不争辩汤武之事,不能算是愚昧无知。”汉景帝的母亲也是当时实际掌权者窦太后,听说辕固生同黄生争辩“汤武革命”后异常愤怒,将辕固生关押。

——摘编自栾保群《霸王道杂之与汉初的儒道之争》


评析材料所述历史现象(任意一点或整体) ,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3-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颁行时间

制定者

宪法名称

特色

1908年

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构建新政权的运行秩序。新中国成立后,一届人大制定和颁行了1954年宪法,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制度。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又颁行1982年宪法,并逐步提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等重大理念。后来,又根据客观实际需要,推进宪法与时俱进,形成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4个宪法修正案,真实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及时确认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成就与经验,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摘编自杨琳吴磊《中国共产党人民宪法观的百年演进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我国制宪实践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中国的制宪实践。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

材料一   先生:

在这昏黑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在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问题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问题二)先生个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东方杂志社启

材料二   《东方杂志》共收到142份稿件,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为文化精英。下表摘录了部分作者关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人物梦想
李宗武(北京大学 教授)我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 ……我希望商人们放出点天良, 多推销些国货,且不要硬指外国货为国货。
徐伯璞(山东正谊 中学教员)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 …… 宣传中国的王道,发扬中国的文化。
金仲华(杂志编辑)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并驰前进,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但决不是在后 者摧残之下的。 ……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而密网的汽 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
宋云彬(作家)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据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进行评析。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学者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下表是关于能源与近代荷兰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史实
泥炭说       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
       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
       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
泥炭、煤炭混合说       17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
       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
       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

——据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等

(1)指出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并分别概括两种观点的论据。
(2)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评析上述学术研究的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外交思想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剿夷抚夷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商战抗夷“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以夷制夷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形形色色的“主义”。据统计,1915年之前“主义”一词共使用约15000次,其中“民族主义”使用约1100多次、“帝国主义”约700次、“国家主义”约600次、“国民主义”约200次、自由主义“约200次、“民生主义”约200次、“个人主义”约100次、“共和主义”约100次。1919年前后,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行开来。代表不同思想流派的重要期刊中,“社会主义”都是使用次数较多的关键词。以《新青年》为例,1919年使用“社会主义”一词达104次,1921至1922年间达685次。1917至1922年,《少年中国》使用该词为594次,《每周评论》为56次,共产党理论刊物《向导》周报为343次。

——据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评述中国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主义”流行。(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5-30更新 | 57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河北武邑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变化评述如下。这一变化出现于(     
随着士族的消亡,他们那套治国之道也渐被忘却和遗落了。一个新阶级士大夫阶级出现了。他们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已做好准备,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
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