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蒲安臣条约》签订以后,华工赴美的人数大幅度增加。187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大量工人失业。1876年,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设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中国人移民问题。委员会写成一个报告书,提出了解决中国移民问题的办法:所有中美条约,凡是准许中国人移入美国的一律作废;由美国国会制定法律,限制中国人每次在美国上岸不得超过10名。

——摘编自郭惠《〈蒲安臣条约〉与中美交涉华工事务研究》

材料二   1879215日,第四十五届国会通过了一项议案(众议院2423号议案),禁止任何载有超过15名华人的船只进入美国。海斯总统否决了该项议案。在否决咨文中,海斯总统说明了否决的理由:该议案有悖于《蒲安臣条约》,而“对我们与中国的现有条约的简单侵犯,是对国家的更广泛与更持久的利益的莫大麻烦”。然而,他同时指出:“我认为太平洋沿岸诸州人民的严重的不满情绪,他们由此而产生的对将来更加严重的忧虑,值得全国人民最严重的注意和国会与总统的深切关注。”1868年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有明确的自由移民的规定,根据通行的“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美国就不能擅自制定排华法案。1880年正是美国大选之年,海斯总统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选票,立即派人赴华商谈修约事宜。最终,中美签订了《安吉立条约》,条约赋予了美国政府“整理”和“暂停”华工的权力。

——摘编自曹新群《美国政府华工政策的演变1868—1894》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76年美国加州参议院“报告书”中的华工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评析美国海斯总统对“2423号议案”的否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尤里克法典》(477年)规定:无论家丁是否为自由人,其主人的控制权不仅及于家丁本人,而且扩及家丁的家庭成员。《西哥特法典》(654年)规定:任何人把武器或其他任何财物赏赐给其所保护的仆人,这些赏赐应成为仆人的完全财产,但若仆人放弃或另择主人,则仆人的一切财产均应归还主人;仆人的女儿仍受主人保护并由主人为其婚配同等级的丈夫。

——摘编自崔林林《外国法制史》

(1)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时期)西欧的________(法律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材料的研究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时期的法律建设。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章士钊一战后曾游历欧洲,目睹其满目疮痍后,片面地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归因于工业化。因此,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他于19238月发表《业治与农》一文,他宣称“吾国当确国是,以农立国”。此文一出,争议不绝于耳。

梁漱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乡村建设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道路”。在董时进看来,世界工业国已有许多,竞争激烈,如果中国再加入其中,不会有太大发展空间;中国如以工立国,必然导致外资入侵,进行资源掠夺;相较而言,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

吴景超对董时进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称其观点为“经济上的复古论”,中国要摆脱经济上的落后面貌,必须采行西方“机械的生产方法”。他指出,“在目前这种外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张培刚指出,“只有政府实际负起责任来,加以社会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农国的工业化。这是对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主导乡村建设派的一个善意提醒,也是对政府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呼吁。

最终,“以工立国”这一观点获得了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样大有裨益,这两派对于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都应予以肯定。

——摘编自李蕴哲、陈旭东《“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之争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道路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6 世纪(尤其是16世纪)被看作欧洲历史上的“绝对主义国家”时期。这一时期在“绝对权力”和“开明君主制”思想指导下的变革,建立了后世所谓的绝对主义(也可以说是开明绝对主义)国家,其最大特点是国王成为整个民族国家人格化的代表,国王对整个国家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绝对主义国家对内保障私有财产权和法制,实行君主开明统治,对外实施强国策略。如1494年,英国治安法官取得了对郡长的绝对优势——正式取得了监控郡长的职权。根据亨利七世的立法,他们有权受理那些指控郡长敲诈勒索的案件并且可以不经陪审团而直接以简易程序宣判郡长及其从属官员的罪行。

——摘编自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等

材料二:1901年,邓实、黄节等知识分子探索利用传统文化救国的方式,于上海创办神州国光社。神州国光社初创时期,积极宣传国粹,保存优秀文化典籍,相继出版《国粹丛编》《国粹丛书》等优秀古籍,创办《国粹学报》畅言国粹救国。此外,邓实、黄宾虹等人积极印刷出版金、石、刻、印、字、画等文化遗存,尤其是采用“珂罗版”印刷技术大量印刷出版美术画册。20世纪30年代,王礼锡任总编辑,国粹派彻底退出了神州国光社,他于1931年创办《读书杂志》,继而在该杂志上掀起了轰动一时的中国社会史论战。这次论战中多数参与者自称运用了唯物史观进行辩论。全民族抗战时期,神州国光社出版了《中国内忧外患历史丛书》,该丛书搜集大量明清禁书、秘本,对于民间非官方主流思想的发展状况多有挖掘。

——摘编自姜辉《出版与救国—神州国光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绝对主义国家”出现的思想根基,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世纪欧洲的“绝对主义国家”形成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30年代神州国光社的转型。
2023-12-1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即庚子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908年美国率先决定退还部分本国获得的庚子赔款,并指定将其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此举一出,列强纷纷效仿。

1909年美国开始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受到国内外舆论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明我不索不义之财于中国也,彼凉血忍心之国,固欲以重偿牵倒,久为我国民所反对,此举与我国光明正大的宗旨符合也。”其他各类美国报刊多是类似的评价,还有人说,“美国自动减收赔款,态度之伟大,非言语所能形容,此种态度,代表一股亲密的友谊,并非出于突然……由爱与真理的滋润生长而成”。

《泰晤士报》报道:“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亚东协会演说,略谓中国政府对于美国仁惠之举动极感谢,即全国人民亦罔不感动者。”汪康年说:“近来美国以退还赔款,大得感情于我国。……我朝廷感之,我社会感之。我学界、商界中人且舍近年工约之意见而感之,一似美之此举,义声直震天地矣。”曹锟曾致电美国总统,对美国第二次退还庚款表示感谢。

美国在退还庚款的谈判中企图用先虚报损失再按比例消减赔款的方法来控制赔款总额,德国公使讥讽美国这一做法是伪君子的作风。

此时,国内民间部分人士认为:“庚款者,列强对于清季拳祸之过量惩罚也,一域肇事,而全国受罚,清室既亡,而赔款依旧,揆诸正义,岂可谓平。况非赔款主义乃最近国际法上之重要原则。我国于一九一七年参战,为协约国所邀请实大有助于最后之胜利,所谓庚款,在法理上事实上均应根本取消。”全国教育联合会发表宣言希望各国将不公正不合理的庚款退还中国。

——摘编自仪修斌《民初“退还庚款”事件国内舆论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退还庚款”事件引发的舆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历史预测押题密卷B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为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次数统计。

时间民变发生次数
1836-1845年246次
1846-1855年933次
1856一1865年2332大
1865一1875年909次
1876-1885年385次
1886一1895年314次
1896一1911年635次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餍吾侪之望,固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宪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宪”“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材料一所示现象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看法。
2023-10-3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将原由元老院管理的元老院省以谷物形式上缴的赋税改为由元首支配,它们主要被用于为平民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不久,帝国还加强了对竞技运动的管理,平民也能在竞技娱乐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一时期,罗马重建了克劳狄神庙,修复了马尔采鲁斯剧场与卡皮托神庙。据统计,仅图密善在位时期(81—96年)新建的大型建筑就达21座,修复的大型建筑有25座,完成了其父兄在位时动工兴建的3座大型建筑。虽然当时的罗马人已经发明了新的建筑技术,可以减少人工的使用并降低成本,但是罗马皇帝仍尽量多地使用人工的力量。这一时期,平民从元首的福利政策中获益,丧失了参与政治的兴趣,成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拥护者。

材料二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城市中,行会所奉行的契约性生产和逆市场主义经营保障了城市绝大多数工商业者的生存。现代意义上的民生含义包含了生存和发展两大方面,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中世纪西欧,生存是民生问题的主要方面。行会管制小商品生产与经营是为了保障城市工商业者的普遍生存,是民生保障的主要因素,而救助行会内部的穷人与不幸者也是为了保障城市特殊工商业者的生存,是民生保障的次要因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帝国的主要治国之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行会对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民生的影响。
2023-10-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国联主持公道,促使日本联系国联通过决议派由英国季顿任团长的调奋团前往中国东北进行调查。19320日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19332.国联大会通过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由于报告书没有满足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诉求。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主要内容

一、918日下午10时至1030分之间,在铁路上或铁路附近,确曾有炸裂物爆发之事.……但事实上并未阻碍长春南下列车准时之到达.……实亦不足以证明日本军事行动之正当。

二、东三省为中国之东三省,直与其大部分移民所来之邻省河北、山东无异。

三、日本在中国东北拥有特殊权益,“凡不承认此点或忽视日本与该地区历史关系之解决不能认为满意”。

四、一般中国人对“满洲国政府”均不赞成,此所谓“满洲国政府”者在当地中国人心目中只是日人之工具而已。

五、建议在满洲实行高度自治,聘请相当数额之外国顾问。其中日本人应占一重要比例……(外国教官训练的特殊宪警)为东三省境内唯一武装实力。

——摘自《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社会各界反响蒋介石评论说,“余对此(李顿报告书)主张,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不必拒绝,以弱国图强.非此不可也”。后中国驻日内瓦代表颜惠庆又进一步表示,“中国愿以公断,解决中日争案”,“无条件接受报告”。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政府发出强烈通电,指出:“李顿报告稿公开地最无耻地宣布了共管中国的计划。……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号召全国民众武装起来。以革命的民族战争来粉碎李顿的报告。”

进步教育家马相伯对报告书提出批评。指出报告书“绝不必要”,中国朝野上下,应一致团结,“以国家土地人民为前提,以全国民众武力为后盾……本民治精神,用保甲办法废止内战,一致对外”。

——摘编自杨淑新《李顿调查团赴华调查及中国社会各界反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2023-10-13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英国政府各部的行政官吏,都是根据国王的“恩赐”任命的那时卖官鬻爵的现象亦极为普遍,行政官员、法官乃至军官都可买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议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反对官吏制度腐败的呼声日益强烈。政府的工作需要公开化,官吏需要由有真才实学的专门人才充任,办事效率需要迅速提高,于是便出现了建立文官制度的客观需要。

英国文官长期在政府部门任职,他们熟悉政府各部门的业务,掌握政府各部门的机密。因此,英国文官在政府各部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阁官员和各部门的大臣不得不依靠他们,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议案、法令、文件,都是由高级文官起草的。由于文官制度的存在,尽管英国的内阁和政府部门大臣不断更换,但政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却始终得以保持。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先秦的世卿世禄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几个发展阶段,其中以科举制历时最久,也最为重要。科举考试制度所采用的原则是“国家各级官府主持,学子自由报名,公开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张榜公布”,这从一定程度上打破门阀世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是封建时代选才用人制度的有效改革。美国学者杜兰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充满奇特和令人赞赏的选择公仆的好方法,它为近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科举制度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中国的四大发明。”

——摘编自何吉美《科举制的存废与清末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文官制度,是指在西方国家里,国家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对各级文官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对文官的录用、考核、调动、晋升、奖惩、培训、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一整套管理方法。这一制度既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恩赐官职制度,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政党分肥制。文官制度通过公开的考试选拔录用政府文职官员。当文官被正式录用后,只要无过错就会长期任职,不与政府内阁共进退。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不仅给各国政府提供了有效的文官选拔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官场腐败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推进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张福仁《中国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的当代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变化,并评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024-04-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