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即庚子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908年美国率先决定退还部分本国获得的庚子赔款,并指定将其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此举一出,列强纷纷效仿。

1909年美国开始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受到国内外舆论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明我不索不义之财于中国也,彼凉血忍心之国,固欲以重偿牵倒,久为我国民所反对,此举与我国光明正大的宗旨符合也。”其他各类美国报刊多是类似的评价,还有人说,“美国自动减收赔款,态度之伟大,非言语所能形容,此种态度,代表一股亲密的友谊,并非出于突然……由爱与真理的滋润生长而成”。

《泰晤士报》报道:“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亚东协会演说,略谓中国政府对于美国仁惠之举动极感谢,即全国人民亦罔不感动者。”汪康年说:“近来美国以退还赔款,大得感情于我国。……我朝廷感之,我社会感之。我学界、商界中人且舍近年工约之意见而感之,一似美之此举,义声直震天地矣。”曹锟曾致电美国总统,对美国第二次退还庚款表示感谢。

美国在退还庚款的谈判中企图用先虚报损失再按比例消减赔款的方法来控制赔款总额,德国公使讥讽美国这一做法是伪君子的作风。

此时,国内民间部分人士认为:“庚款者,列强对于清季拳祸之过量惩罚也,一域肇事,而全国受罚,清室既亡,而赔款依旧,揆诸正义,岂可谓平。况非赔款主义乃最近国际法上之重要原则。我国于一九一七年参战,为协约国所邀请实大有助于最后之胜利,所谓庚款,在法理上事实上均应根本取消。”全国教育联合会发表宣言希望各国将不公正不合理的庚款退还中国。

——摘编自仪修斌《民初“退还庚款”事件国内舆论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退还庚款”事件引发的舆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1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历史预测押题密卷B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认为贵族政治具有两面性。在西方,一方面贵族政治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另一方面,在反对和限制君主权力方面,贵族又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平民具有一致性。中国则不然,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换一个角度说,西方的平民较之中国,不仅受君主压制,复受贵族压制,其所遭受的不平等、不自由愈甚,故其反抗愈力。中国则反之,中国社会等级间有流动性,“今岁华门一酸儒,来岁可以金马玉堂矣”。故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不强……中西虽同为专制,但形式和程度并不相同。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中西对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
2024-01-31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晚期,有英国学者提出“文明使命论”。他们认为,英国所代表的欧洲文明在海外的统治推动了亚洲和非洲的历史进步,将亚非带离野蛮时代,为亚洲和非洲带来和平、人道和符合文明标准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论断下,亚洲和非洲文明被欧洲统治者贴上懒惰、不诚实、欠缺原创性,没有任何发明的劣等文明标签,欧洲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准方式。英国政府允诺一旦亚非这些地区经过改造达到宗主国的文明标准便准许其独立。近年,有学者指出,人类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同质化,而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要克服各类全球性挑战,共同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坦诚交流和互学互鉴,才能让各个文明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贡献力量。

——摘编自周欣平《文明的交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予以评析。(要求:明确列出所评观点,评析时须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章士钊一战后曾游历欧洲,目睹其满目疮痍后,片面地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归因于工业化。因此,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他于19238月发表《业治与农》一文,他宣称“吾国当确国是,以农立国”。此文一出,争议不绝于耳。

梁漱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乡村建设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道路”。在董时进看来,世界工业国已有许多,竞争激烈,如果中国再加入其中,不会有太大发展空间;中国如以工立国,必然导致外资入侵,进行资源掠夺;相较而言,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

吴景超对董时进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称其观点为“经济上的复古论”,中国要摆脱经济上的落后面貌,必须采行西方“机械的生产方法”。他指出,“在目前这种外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张培刚指出,“只有政府实际负起责任来,加以社会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农国的工业化。这是对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主导乡村建设派的一个善意提醒,也是对政府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呼吁。

最终,“以工立国”这一观点获得了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样大有裨益,这两派对于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都应予以肯定。

——摘编自李蕴哲、陈旭东《“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之争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道路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第一部工厂法

材料: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保护童工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工厂法》,同时也是最早的劳动立法之一。该法案规定,车间的墙壁与天花板每年要用石灰粉刷两次,并保持通风,以防止疾病与细菌;学徒应有两套衣服以供换洗;学徒应按性别分开居住。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晚九点到早六点工厂不得开工。在学徒的前四年,应受到包括读、写和计算在内的基础教育,学习时间应包括在规定的劳动时间之内。同时,由教区治安法官任命的工厂视察员,负责监督法令实施。在实践中这部法令的部分规定并没有得到贯彻。

——摘编自徐琪新《英国济贫制度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
2024-06-0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县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从海上入侵我国沿海地区,迫使我国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开始由传统海洋意识向近现代海洋意识转型,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大多是有关海防之策。这种消极被动的海防观念在甲午海战中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而破产。严重的海疆危机,也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孙中山指出,海权是国家主权范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领导人根据当时海洋斗争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些重要政策,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国政府深切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关于领海问题的声明和对南海诸岛与钓鱼列岛的主权宣示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不断更新,逐渐向现代海洋意识过渡。现代海洋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面的海洋意识、主动的海洋意识、开放的海洋意识。

——据徐质斌《海洋国土论》整理

任选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海洋意识的变迁与发展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选择的时段与史实相互吻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3-24更新 | 10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景帝时期, 黄老学者黄生与儒学博士辕固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议题是汤武除桀纣是受天命而王,还是以臣弑君?辕固生认为:“汤武除桀纣,不是以臣弑君,而是受天命而王。桀纣暴虐无道,天下百姓已不再拥戴,而汤武正是顺应百姓心愿而讨伐桀纣的,百姓一心归附汤武而不愿受桀纣的统治,汤武不得已才立为君王,这不是受天命而王是什么?”黄生则反对说:“帽子虽破终究戴在头上,鞋子虽新毕竟踩在脚下,原因就是上下等级的区别。桀纣虽然暴虐无道,终归是君王,汤武虽然圣贤,仍然是臣下。君王有了过失,臣下不能直言进谏以使天子改过,反而因为他有过失而诛杀,这不是弑君是什么?”辕固生反驳说:“要像你说的那样,高皇帝伐无道诛暴秦而成为天子,也是不对的了?”汉景帝出面说:“吃马肉不吃马肝(古人认为马肝有毒),不算是不知道肉的味道;学者不争辩汤武之事,不能算是愚昧无知。”汉景帝的母亲也是当时实际掌权者窦太后,听说辕固生同黄生争辩“汤武革命”后异常愤怒,将辕固生关押。

——摘编自栾保群《霸王道杂之与汉初的儒道之争》


评析材料所述历史现象(任意一点或整体) ,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3-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运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波浪式离心运动,即汉民族人口由黄河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逐渐向四周扩散,而且在多数地区还呈现波浪式推进的特点;二是北进南退运动,即北方民族不断向汉民族居住的黄河流域推进,并迫使汉民族人口大规模南迁。在中央政权强盛,人民较长时间享受政治安定的条件下,大致以前者为主;在连年战乱或几个政权对峙、鼎立的情形下,则以后者为主。这两种人口迁移运动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南移,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局面。

——摘编自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等

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始末

时间经过
1912427吉林省临时议会成立。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议会有议决地方法律、预决算、地方税收,答复地方政府咨询,监督地方行政,弹劾违法官吏等权力
329
420
吉林都督陈昭常两次任意修改银元银与吉平银(吉林地方货币)的比价,给吉林金融、经济造成了极大混乱
630吉林省临时议会去电大总统、参议院,弹劾陈昭常贻误地方、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四事,请予陈昭常辞职
730吉林乌拉镇农务分会、商务分会、议事会、董事会分别上书陈昭常与议会,请求“陈督自今而后拥护议会,博采群言,挽回议会代表……化除官民猜忌”
此后吉林省临时议会大量列举陈昭常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信用亲信、纵容官吏贪赃等事实情况进行弹劾
1913
613
袁世凯批准吉林都督陈昭常辞去都督兼民政长职务

——据李万彦《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民国初期的社会政治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