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地带”

1870年以后的40年里,并非仅仅是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中心存在于欧洲的某一区域。因为当时的确有两个欧洲:一个内部地带和一个外部地带。内部地带包括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北部以及奥地利帝国西部某些地区。欧洲海外移民区的某些区域,特别是内战之后的美国,也属于这一地带。

外部地带包括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还有位于当时德国、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等国本土东面的整个东欧。许多欧洲人海外移民区,比如说拉丁美洲和美国农耕地区,也可认为在当时是属于外部地带。

欧洲人世界之外还分布着一个第三地带,即广袤无际的亚洲和非洲大陆。除了正在现代化的日本以外,从欧洲的标准或文化假设来看,它们全都是“落后的”;并且注定要在1870年以后那半个世纪之内严重依附于欧洲或被欧洲殖民化。187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大都可以写成为这三个地带之间关系的经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对“文明地带”的划分。
2024-03-26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7 世界近代史-【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年代,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大论战刚萌芽,但论战双方的阵线是明显的。所有反对中国大革命的封建顽固派,阻止新思潮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国粹派和“甲寅派”,鼓吹复兴中国文化的新旧调和派等,都是站在主张以农立国的一边:而鼓吹新文化运动、西化、反帝反封的知识界则都是中国工业化的积极鼓吹者。以农立国论的代表人物是章士创。他提出的“返求诸农、以安国本”的观点,从农国与工国的不同政治道德法律习惯等方面来立论。宣扬农国更能维护中国文化独有的调和持中、尚俭节欲、清静安民、寡欲不争等精神美德:大讲欧战后欧洲工业国已“崩坏难于收拾”、而“吾国伪工业病之复洪涨不可终日”。以工立国论的代表有恽代英、杨铨、杨明斋等人,他们阐明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点:“政治法律大部分是维持经济的组织及其社会道德习惯与秩序的,今其经济情形已变。则前之政治法律自然的随之而失其效用。”

30年代,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活跃起来。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拓宽了对中国出路问题讨论的范围:同时,也由于在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我国农村凋敝的情况日益严重。还有2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乡村建设运动,认为中国并不需要任何制度性的根本改革。而应返回到“农本社会”、“伦理本位社会”.于是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当时以农立国派提出的许多论点。特别是有关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农业是基础、工农之间的关系、工业化与政治民主的关系以及中国工业化面临的阻力与困难等问题所进行的讨论。至今仍富有教益。如翁文灏在讨论中提出的“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口号,综合双方观点之所长,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思想。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蒲安臣(AnsonBurlingame1820-1870年),美国人。1861-1867年在中国担任美国驻华公使。任职期间,蒲安臣积极推行与清政府“合作政策”,这博得清政府的好感,为之后他出任中国使节打下了基础。

1866年在恭亲王奕䜣的推荐下,即将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成为中国首任外交使节。从1868年2月出发,蒲安臣使团先后到达了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其出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就是蒲安臣擅自作主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首先,条约明确表明了中国对本国领土的自主权,否定了各国在中国开设租界是一种合法行为;其次,条约规定双方具有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自由移民、办学、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和义务。就移民规定来看,正在西进运动的美国当时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续约为华工出国提供了法律保障,清政府不得再阻止华工出国。这一条约签订后,在当时国内掀起了赴美狂潮,华工成为美国必不可少的劳动力因素。同时续约中也明确规定,赴美华工受到美国法律保护,所以续约也作为华工遭受到排斥、歧视、虐待时的法律保护依据。而且在续约中设立领事馆保护华侨这一条款,首次使中国海外侨民在他国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另外,续约中互派留学生以及互设学堂的条款,使得中国在1872年8月派出了首批由30名中国幼童组成的官费赴美留学团。其中产生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设计者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等。

——摘编自俞科《蒲安臣与中国晚清外交》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并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这一现象进行评析。(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4-01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秘籍06 抢分专项 · 中外对比类主观题精练30题(含抢分提示)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大国为争夺世界环境发展事务的领导权而展开激烈竞争。美国自恃财大气粗,以“环境领导人”自居,日本则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承诺5年内提供1万亿日元的环发援助,限制有害气体的排放,赢得了超级环保大国的声誉。在1997年的京都气候会议上,欧盟积极主张发达国家将有害气体排放量削减15%,促成签署《京都议定书》,受到世界的好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试图争夺世界环境发展事务的领导权,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

——摘编自王淑贞《欧盟环境外交研究》

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概括西方大国针对环境问题的措施,并评析其中一方的根本目的。(要求:选择任何一方均可,并阐述理由)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对华地图盗绘一览表(部分)

制图年月

地图名称

制图机构

1872

台湾南部之图

外务省

1874.4

台湾全岛之图

海军水路寮

1874.10

清国渤海地方图

陆军参谋局

1874.10

陆军上海地图

陆军文库

1875.10

北河总图:通州-北京

兵学寮、学课部

1876.4

辽东大连湾图

陆军文库

1877.7

清国沿海诸省

海军水路局

1879.1

直隶山东两省全图、福建省全图

参谋本部

1879.5

江苏省全图

参谋本部

1879.10

广东省全图

参谋本部

1894.9

满洲全图

参谋本部

——整理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等

提取材料信息,得出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提取至少2条信息,推论合理,表述清晰。)
2024-02-22更新 | 170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粗略地概括,西方思想对待人和宇宙有三种明确的模式。第一种是超自然或超越宇宙的模式,关注上帝,视人为神造物的一部分。第二种是自然或科学的模式,关注自然,视人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就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是人文的模式,关注人,关注人类经验,视其为人类认识自我、上帝和自然的起点。

——摘编自[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整体或局部)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来自材料,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4-0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广告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嬗变的记录者,征婚广告的出现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艰难足迹。

1902626日《大公报》上刊登乐于奉献的中国历史上第征婚广告。发布这则广告的男士并未提供自己的信息,只提出了对所求女士的要求:“一要天足(未缠足》;二要通晓中西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覆函,若在外部能附寄玉照更妙。”

1922年到1936年在《大公报》刊登的征婚广告中,男士征婚者有56人,明显占优势。在自我描述信息中,有学历者占多数,其中有中学1人,大学15人,硕士1人,留学生8人,共25人,45%;女士征婚者提及自己的学历的,中学学历7人,师范7人,大学2人。

征婚广告中大多反叛婚姻观的传统束缚,大多数都提到了要求女子"不缠足"。征婚者大多对别的学历提出了要求,72个征婚男士中有43人对女方的学历提出了要求,其他的也强调要能“亲自书写信函"。女性征婚者中基本都提出了中学以上的学历要求。

男士征婚广告中多强调自己“月薪百五十元”"有相当地位”“有相当职业"等内容,而女士征婚中则多要求对方"月供五十元生活费""有高尚职业""月新二百上下”。

——摘编自孙会《《大公报〉的征婚广告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公报》征婚广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话

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有一天,一位无套裤汉(城市平民),决定用“你”称呼一位大贵族,争论由此展开

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

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

大贵族:什么平等?你应该始终尊重你所没有的,我的出身。

无套裤汉:什么!如果我没出生,我就不会存在,也就不会和你交谈了。

大贵族:你胆敢将你的出生同我的出身相比较?

无套裤汉:它赋予你什么权利,让你认为你的出生比我的优越?

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

无套裤汉:你已经错到极点了。我知道你降生在平原上,而我却出生在一座高山上。

大贵族:相信我,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将走向一条死胡同。

无套裤汉;我无法对你的预言不表示关心。我的母亲经常和我说,一位占星家看我的生辰时,说过我会有好运。但是,当我看着你,我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

——张凤阳《科塞勒克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

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对话进行评析。
论述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金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

——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