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年代,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大论战刚萌芽,但论战双方的阵线是明显的。所有反对中国大革命的封建顽固派,阻止新思潮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国粹派和“甲寅派”,鼓吹复兴中国文化的新旧调和派等,都是站在主张以农立国的一边:而鼓吹新文化运动、西化、反帝反封的知识界则都是中国工业化的积极鼓吹者。以农立国论的代表人物是章士创。他提出的“返求诸农、以安国本”的观点,从农国与工国的不同政治道德法律习惯等方面来立论。宣扬农国更能维护中国文化独有的调和持中、尚俭节欲、清静安民、寡欲不争等精神美德:大讲欧战后欧洲工业国已“崩坏难于收拾”、而“吾国伪工业病之复洪涨不可终日”。以工立国论的代表有恽代英、杨铨、杨明斋等人,他们阐明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点:“政治法律大部分是维持经济的组织及其社会道德习惯与秩序的,今其经济情形已变。则前之政治法律自然的随之而失其效用。”

30年代,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活跃起来。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拓宽了对中国出路问题讨论的范围:同时,也由于在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我国农村凋敝的情况日益严重。还有2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乡村建设运动,认为中国并不需要任何制度性的根本改革。而应返回到“农本社会”、“伦理本位社会”.于是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当时以农立国派提出的许多论点。特别是有关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农业是基础、工农之间的关系、工业化与政治民主的关系以及中国工业化面临的阻力与困难等问题所进行的讨论。至今仍富有教益。如翁文灏在讨论中提出的“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口号,综合双方观点之所长,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思想。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60年,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在讲演中说:“这个帝国(英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序言中的历史我以很大精力来专门研究革命和革命的方法。我最感兴趣的人物是汉尼巴耳、克伦威尔、拿破仑、列宁、马志用(注: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要人物)、甘地⋯⋯在研究了甘地的政策并以几个月的时间观察了它的效果之后,我开始看到,当这个政策得到一个强大的政治组织支持的时候,它就可能成为解决殖民地问题的办法。

正是在组织人民大会党的时候,黄金海岸的工人和青年人在政治上重新觉醒起来了。参加过1939年爆发的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回到了黄金海岸;在他们有机会拿自己的命运同其他国家人民的命运加以比较之后,他们就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任何路线,只要能改善他们的处境,他们就准备采取。人们对英国直到当时为止所采取的殖民政策普遍感到不满,对于英国极力鼓励部落封建主义的间接统治政策尤其感到不满。……(我)力图使人民大会党成为实现人民意志和愿望的民主工具。1951年,我们通过自由选举取得政权。三年后,以及后来在1956年,全国人民又给予我们以同样的信任。(注:1957年,恩克鲁玛带领黄金海岸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改名加纳)

——【加纳】克瓦米恩克鲁玛《恩克鲁玛红序言》(1956年10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德礼的观点加以评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以懋迁(贸易)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

——1894年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行此六者,国不患贫矣;然百姓匮乏,国无以为富也。中国生齿,自道光时已四万万,今经数十年休养生息,不止此数。而工商不兴,生计困蹙,或散之他国为人奴隶,或啸聚草泽蠹害乡邑,虽无外患,内忧已亟。夫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

——康有为《公车上书》

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而吾国尚以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竞,不亦俱乎?……去愚尚智.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

——1898年康有为《请励工艺奖创新折》


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康有为的“富国”之法。
2023-10-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正如李约瑟先生指出的,在互相隔绝的各种文化中有不少并行的相似的发展,特别是在较早阶段,思想、发明、技术或机械越是简单,它在世界各地独创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如此,东西两半球的文明演进道路及表现所存在的不同是本质性的问题。印第安文明所具有的特点,在东半球文明中是罕见的,甚至是根本没有的。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去比照新发现的事物,用已有的思维定势和结论去套新事物,用东半球古代文明的演进方式去套印第安文明,于是就会得出一些不伦不类的结论。拉美印第安古文明是人类认识最迟的,研究最不够深入的,结论相去甚远的新领域,我们对这些文明的认识与评析,必须尽可能科学客观,实事求是,要树立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极为复杂曲折的,是无比丰富多彩的观念,承认人类历史的发展道路是多元化发展。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提取材料信息,从拉美印第安古文明发展特点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述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逻辑通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一些研究者不断细化、深化,“推拉模型”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无视移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回答为何当“推拉”因素发生变化后移民行为不一定随之变化,以及相似的“推拉”因素的作用下,同一群体中为何有的人走上了移民道路,有的人却依然故我,安于现状。

——摘编自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居于领先地位。这些国家的学者对他们的现代化道路做出理论总结,即现代化理论,并将它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普遍模式推荐给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亚非拉地区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开始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但在循着现代化理论进行现代化建设中纷纷遭遇挫折,于是开启了探索自身现代化道路的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现代化道路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选择一种现代化建设道路模式进行评析。(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3-30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的文化发展虽有一时的蓬勃气象,竟不能持续,以致在清代反复,“正统”与“权威”相结合,扼杀了中国历史上可能出现的一次“启蒙”。……综观清代文化的演变,上层的文化已走入垂老的阶段,墨守传统,不再有开拓的活力,所能做到的不过踵事增华,修饰细节,遂致繁琐……(但)民间文化的动力始终存在,并不因上层社会的保守与否而存废。不过,当社会秩序开始变动,社会呈现多元化,例如新兴城市中的市民人口增多,民间的动能遂有发挥的机会。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中的部分或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11-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612月,恭亲王奕䜣在奏折《请添设一馆讲求天文算学折》中提出:京师同文馆的职能局限于语言翻译上是不够的;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一定科甲正途出身者入馆学习。奕䜣的提议立即遭到传统士大夫的猛烈抨击。

18673月,顽固派的代表大学士倭仁上疏反对:用招收科甲正途人士入天文、算学馆学习来解救清政府面临的困境危害甚大,必然导致以夷变夏,加剧西人对中国的侵略,“议和以来,耶稣之教盛行,无识愚民半为煽惑,所恃读书之士讲明义理,或可维持人心”。

奕䜣就顽固派对洋务派“舍中法而以夷为师”这一攻击作出回应,“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同时强调西法“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在新旧力量的交锋中,掌握帝国最高统治权的慈禧太后则采取了游离于争论之外的态度。

倭仁上奏后,慈禧太后于当天即对倭仁进行了召见。慈禧太后出于平衡政局的目的,还是让总理衙门与倭仁等为首的顽固派进行辩论,事实上是纵容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对洋务活动进行攻击。天文、算学馆虽得以设立,但大部分原本打算投报天文、算学馆的科甲人员最终放弃了。

——摘编自胡联洋《论同文馆之争与洋务运动的困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奕䜣奏请改革同文馆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6-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江西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关税税率的变化

时期关税税率
鸦片战争前实行单口贸易,进口税16%,出口税率4%,海关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盛行
鸦片战争后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协定关税,中英税则列举26 大类进出口商品税率,其余商品进出口税率约为5%。完善船钞制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明确“值百抽五”原则,扩大免税商品范围,放松对外国商品管理,为降低外国商品在中国的流通成本,进口商品仅缴纳2.5%子口税即可在内地流通。船钞进一步降低,鸦片贸易合法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中国投资建厂,输入的设备同普通商品一样只缴纳很低的进口关税,产品销售于内地,缴纳5%的关税及2.5%的子口税就能遍运全国
八国联军侵华后为保证清政府的还款能力,列强做出让步,对关税切实以5%征收,并大幅降低免税商品范围

材料二 西方列强从鸦片战争开始,参与清政府海关税则的制定。继而以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为借口,借助上海小刀会起义(1853年)导致江海关瘫痪的契机,强行成立英、法、美三国关税管理委员会,取得江海关关税的征收权,逐步形成了外籍税务司制度。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在扩大海关税收收入规模的同时,国外势力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等领域,国家和商业秘密一览无余,在对外经济和政治交往中更加被动。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