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五胡”,通常是指十六国时期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北方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时,提出了“五胡入华”推动了中华民族大交融的观点,对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大量历史事实对长期以来流传的“五胡乱华”的传统观念作出了调整,弘扬了基于共同体意识之上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摘编自彭丰文《“五胡入华”是华夷各族共同的历史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五胡入华”这一史学观点加以评述。
2024-06-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演进

国际政治结构国际政治结构中两极格局的瓦解和霸权争夺的消失,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国际市场获得统一、资本技术可以更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得以充分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环境更加稳定,这为很多中小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选择,提高了它们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
国际技术结构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与全球生产的扩展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地的沟通和协调非常便捷,为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生产并进而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和便捷途径。

——摘编自查晓刚《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初期的江苏扫盲运动

冬学最早是陕甘宁边区农民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展的一种“文化翻身运动”。从1949年到1951年.江苏农村掀起了村村办冬学、人人上冬学的高潮。1949年冬季开展的以政治教 育为主的冬学运动,此后,冬学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祁建华原为解放军西南某军区的文化教员,速成识字法是他在部队干部和战士学文化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识字法。为了加快推进 农村扫盲工作,1952年,南京和苏南、苏北地区都在冬学班内推广“速成识字法”,江苏省委 机关报《新华日报》就于1952年6月刊登一首歌曲《学文化》,用以宣传速成识字法。1955 年,江苏省教育厅和团省委指出.“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我们必须用革 命精神开展一个群众性的扫盲运动。”1956年,江苏各地成立扫除文盲协会、作为专门的扫 盲机构,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工作。“一人百字”运动是这一阶段江苏扫盲运动达到高潮的重 要表现。何谓“一人百字”运动?就是动员大中小学师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参与扫盲运动,号 召一个学生负责教会一个亲邻认识100个字,鼓励教师参加扫盲业务辅导工作。大中小学师生的加入,壮大了扫盲队伍,加速了扫盲运动的进展。

——摘编自包竞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农村扫盲运动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以“识字·塑造农村新社会”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14更新 | 28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5 . 1944年,《解放日报》刊登了新编民歌《绣金匾》的歌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绣金匾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一绣毛主席,人民的福气,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的红,金匾上绣的是,边区陕甘宁。二绣陕甘宁,世事多太平,军和民大团结,大家一条心。三月里是清明,金匾绣三层,金匾上绣的是,模范八路军。三绣八路军,抗战下决心,对民众多恩情,爱国爱人民。四月立夏天,金匾绣的宽,金匾上绣的是,五月五端阳,金匾绣的亮,金匾上绣的是,边区老百姓。五绣老百姓,抗战最热情,组织起自卫军,打倒小日本。六月热气腾,金匾绣花云,金匾上绣的是,民众的劳动。六绣民劳动,有利有名声,行行出状元,二流子成英雄。七月里七月半,金匾绣的宽,金匾上绣的是,妇女的生产。七绣女生产,织布又纺线,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八月里八月半,金匾绣的圆,金匾上绣的是,边区合家欢。八绣好家常,卫生身体强,全家人都和气,民主好商量。九月里九重阳,金匾绣的长,金匾上绣的是,移民上天堂。九绣难民来,政府好优待,老户们帮助他,吃用有办法。冬天里天气寒,金匾十绣全,金匾上绣的是,政府恩情宽。政府恩情宽,冬学到处办,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过新年。

——摘编自周春健《<绣金匾>与中国现代革命》

请将《绣金匾》第四段的歌词补充完整,并说明依据。
2024-05-14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长征标语

写标语是红军向群众传输革命道理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长征经常处于急行军状态,写标语承担着比以前更为重要的宣传任务。据统计,散落在长征沿途的标语,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七千多条、这些标语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途中要求每一个能够识字的红军战士,每到一处驻地都要书写一至三条标语;所以书写标语的主体就特别多,为了军事行动保密的需要,所有标语署名都用代号。由于物资极度匮乏,红军就利用当地现有的石炭、锅底灰、朱砂等材料,将标语涂在墙壁、门柱上;红军还将标语写在竹叶上,是为“叶报”;写在竹板上,使其随波流动,是为“水电报”;刻在树上,是为“树标”:此外针对普通标语容易被风吹雨刷、被敌人破坏的问题,红军还创造性地采用了石刻标语的形式。

长征初期的标语以“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基本口号为主。遵义会议后,出现了“不当无钱的白军,拖枪过来当红军!”“红军是帮助干人(方言,穷苦人的意思)的军队!”等标语。瓦窑堡会议后,标语又转向“去打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北上抗日,收复失地!”等等。

标语是红军宣传群众、鼓舞斗志、瓦解敌军的重要武器。人民群众从标语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红军,长征标语把革命火种撒遍中华大地。

——摘编自《浅析红军长征中标语的演变》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红军长征途中宣传标语的特点。
2024-05-14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7 . 【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   有学者总结“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时,提出了以下观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通过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其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对于东亚邻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过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资本主义发源地的欧洲的兴起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积极地与域外世界进行交流,吸收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使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创造出自己的文明辉煌。

——摘编自陈尚胜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结合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是以华南地区特别是以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广州为轴心的华南经济协作区,带动了广东等省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全方位开放和加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在继续重视香港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国对外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大陆建立和形成我国新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作为90年代以至21世纪中国扩大对外经济开放的龙头。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0年作出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开发是跨世纪的工程,拟分三步走:

1991—1995年为开发起步阶段;1996—2000年为重点开发阶段;21世纪初为全面建设阶段。到2000年,浦东新区的城市化面积预计达到100平方千米,基本建成外高桥的保税区和新港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建成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贸易、金融、商务中心和一批资金、技术密集型新产业。通过浦西老区改造和浦东区建设,大上海将发展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新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一个青春焕发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上海将成为连接亚洲、美洲、欧洲经济的一个新的交汇点。

——摘编自季崇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

结合材料,以“浦东·龙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2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波战争中,地广人众的波斯在准备了7年后倾其国力向地狭力弱的希腊主动出击,结果反被希腊打败。如此结局引起了人们对这场战争胜败原因的探讨。古希腊的爱斯库罗斯和希罗多德认为,希腊的获胜是神力的结果,是“神的驱使总在发生作用,它使命运控制了时局”,是神嫉妒人的骄横狂妄和放纵而帮助希腊人打败了波斯人。这种观点基本代表了古希腊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近代国外学者中,有的人从文化形态论出发,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这场战争胜败的原因,认为代表年轻新型文明的希腊打败代表年老、腐朽近东文明的波斯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从国内来看,一般认为波斯进军希腊是侵略战争,希腊是自卫反击的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必胜。最近又有人提出希波战争中希腊将领的谋略思想是导致希腊胜利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新《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探究希波战争中希腊胜利的原因,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或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