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衡哲先生早在1927年所撰的《西洋史》中就指出:“中古文化与上古的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洋近代文化的渊源,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却又各个不同。希腊文化的精神是和谐,罗马文化的精神是秩序,中古文化的精神是出世观念。西洋近代文化的精神,则又是趋近希腊罗马文化的入世观念了。”陈乐明和周弘在他们合著的《欧洲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欧洲虽有希腊、罗马、基督教的共同文化源泉,但是最早进入现代的,是西欧。东欧的发展自古不同于西欧,它的文明处于西欧文明的‘东缘’,兼有斯拉夫和小亚细亚的影响,虽在拜占庭时代强盛一时,但越接近近代,与西欧的差距越明显拉大。”

——摘编自郭灵凤《欧洲文化建设——文化对话与认同建构》

围绕欧洲文化的发展,从材料中提取一种观点,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梁启超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已过去120多年。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政治面貌的人们所广泛认同。中华民族”概念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现代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中、在中国面对世界并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过程中,中国人产生了自我凝聚和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客观要求。事实十分显著,“中华民族”是中国在面对世界时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一个自我称谓,也包含着中国各民族在世界文化坐标中的定位。

——摘编自石硕《从“世界之中国”认识“中华民族”概念》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2024-03-28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亚当·斯密认为,发现美洲大陆和发现绕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是“人类历史所记载的两个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事件”。“发现美洲大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提供大量的贵金属,而且在于它能够为欧洲商品提供新的、永葆兴旺的市场。”它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把商业活动推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境地,没有美洲大陆,就完全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它促使全世界的贸易突飞猛进。如果说19世纪是生产的世纪,那么17世纪和18世纪则是贸易的世纪。对于英国来说,当时的贸易主要是三角贸易。威廉·伍德在1718年说过,奴隶贸易是“万流之源”。几年之后,波斯尔思威特把奴隶贸易描写成“一切事物的首要原则和基础,也是引起机器运转的主要发条”。

——摘编自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194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中任选一个观点,并就所选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15年《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文章高频关键词表

关键词
50年代)
词频关键词
60年代)
词频关键词
70~80年代)
词频关键词
90~00年代)
词频关键词
11~15年代)
词频
工作75革命102社会51发展106社会34
社会主义61工作93劳动31社会103发展25
参加51社会主义92工作31建设71男女平等17
斗争43斗争87竞争24社会主义59性别14
婚姻40劳动78革命2452工作8
生产38群众71改革23事业38现实8
家属37解放6523工作36家庭7
解放36生产61社会主义22解放36事业7
政治34思想60问题21劳动35作用7
建设33建设53斗争20经济30和谐7

——摘编自李娜《人民日报》社论评价中妇女形象构建的文化分析


根据材料围绕《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文章高频关键词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12-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外学者对此有过许多论述,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那么,开辟新航路仅仅是为了寻求黄金、白银、珍珠、宝石和香料,还是也有占地移民、寻找销售市场和争夺霸权等目的?哥伦布代表的是封建阶级,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哥伦布的“发现”应怎样评价?是“全盘否定,坚决骂倒”,还是“基本肯定”?哥伦布是“殖民主义海盗”,还是“伟大的航海家”?

——摘编自赵瑞芳《“新航路开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五百周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航路的开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旅美学者魏特夫说中国是东方专制主义,属于治水文明,因此中国发展是循环缓慢的。其后伊懋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论”,认为中国宋代社会经济已经达到高度发达水平,宋以后就停滞不前了;明清时期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陷入了高水平的陷阱,一方面高度的农业集约化要求增加资本,另一方面人口过度增长阻碍了资本积累,因此中国只能高水平停滞。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无质变,如果没有西方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提出自己看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价值目标内涵内涵解读
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秩序与和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从整体上讲,主要彰显了两大主题,一是阖家团圆,二是人际交流,而这两大主题都是中国人“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如中国春节和中秋节
家国情怀每当节日来临,人们心中都充满着对亲人、家乡的眷恋,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正因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成为维系民族情感,深化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如中国春节、端午节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孝道至上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孝道首先体现为尊祖敬宗的感恩意识,例如春节、清明节的扫墓、祭祀活动
自强不息在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价值观念下,每个传统节日都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也蕴含着勤劳勇敢、刚健自强的品德

——摘编自朱静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部分,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型式的生命周期由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两个阶段构成。在第一阶段,新世界经济型式的核心国家在新技术型式的长波增长中获得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现代化。旧经济型式的核心国家则因陈旧产业而陷入结构性危机和经济萧条。它们不择手段,试图保住霸权,却为新经济型式的核心国家实现经济突破创造了更多机会。至第二阶段,核心国家将自己的国际金融经济交换条件强加于其他国家,包括使用其货币、金融机构、对外贸易和运输的基础设施等。但另一面则是政府公共债务不断增加,经济生产力不断下降,金融投资比例超过生产性投资等。在此背景下,另一个新经济型式也在世界体系外围逐渐诞生。

——摘编自谢尔盖·格拉济耶《世界经济中心转换的规律性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经济中心转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封禅多以最高规格祭仪在泰山祭祀,封禅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五岳之首”泰山极顶聚土为坛以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以此感谢天帝之恩,酬谢大地之赐;并向天地昭告人间太平。

秦始皇与齐鲁儒生议封禅之事,最终重定礼仪,登泰山封禅。自秦始皇起,封禅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汉武帝曾八次封禅。光武帝从洛阳出发,至鲁地孔宅,继而至奉高,于泰山南行燎祭,至泰山极顶封,再至梁阴禅地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封禅线路自东都洛阳经荥阳、原武、卫南、濮阳、寿张、郓州、平阴、齐州、灵岩寺、泰山顿至泰山封禅,再至曲阜孔子庙祭孔,最后经邹县、亳州、真源老君庙(道教寺庙)、洛阳、合璧宫,止于长安太庙。武则天称帝后,来到临近洛阳的嵩山进行封禅大典,并将嵩山奉为五岳之首

——摘编自魏泽华等《泰山封禅文化考古学浅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封禅”,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8-30更新 | 58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