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近代思想与科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小楚同学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就思想与科技的关系搜集了一些信息,整理成如下表格:

历史事件或现象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盛行16世记号白尼发起天文学革命
16世纪天文学革命否定了天主教会空扬的“地心说”
16世纪宗教改革很多新教徒认为在探索自然中能认识上帝,发展科技能够荣耀上帝
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形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
启蒙运动时期倡导理性主义18世记7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创立氧化说,推翻了燃素说
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中国维新派思想家严复通过介绍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思想与近代科技的关系自拟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事件
1492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
1522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718世纪英国、法国、荷兰展开殖民霸权的角逐
1782詹姆斯·瓦特改良联动式蒸汽机
19世纪6070年代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加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1866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1866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944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6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95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
根据表格材料中任意三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三条信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性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这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下面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国思想的演变历程。

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治国思想
王位世袭制君权神授,替天行命(即受天
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内外服制命而王,听命于神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原始民主传统敬天保民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家思想“以法治国”
内外朝制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
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制﹔唐中期以后“藩镇制度”文武并重,兼容并包
北宋“二府三司”路州县制;设“通判”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中书省行省制;设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附会汉法,实施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废宰相;设内阁废除行省,设三司(明初)重典治国
设军机处省府(州)县三级制;督抚制敬天、法祖、勤政、亲贤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朝代,围绕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朝代,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从汉唐盛世到清末民初,我国的对外称呼不断变化。纵观我国对外称呼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的心态变化轨迹。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称呼字义释读
“番”“番”是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已有三千年历史,“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胡”汉唐时对我国北方及西域的波斯、大食泛称为“胡”;从西域引进的物种称呼皆带胡,如胡瓜、胡萝卜、胡笳;唐对旅居长安的西亚人通称胡人。“胡”字带有贬义,如“胡虏”、“五胡”。
“夷”“夷”是对华夏族对东方各族泛称,汉时指四方少数民族,清代多指外国人。“近唯英夷,实乃巨诈”(龚自珍语);“夷”字民间使用较少,多见于文人笔墨。
“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现代化的”;《辞海》释义为“旧时泛指来自外国的事物”,与“土”相对。晚清出现许多冠以“洋”的词汇如东洋(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洋文、洋布、洋行。“洋”长期被视为先进和高品质的代名词。
“西”“西”字专指西欧和美国,称呼其他国家时具体指出地域或国度,如非洲人、印度人。洋务运动后与西方有关者皆称“西”,如西服、西餐、西医等,我国对外称呼渐被“西”字取代。“西”字作为表示地域方位的概念,剔除了“崇洋”“慕洋”的成分,体现出民族心态的成熟。
“外”改革开放后,“外”字在对外交流中广泛使用,外汇、外贸、外资……,不但涵盖西方国家,也包括世界各国。“外”字彰显不亢不卑,不媚不张的民族气质。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取材料中关于中国人对西方或外国人称呼变化的若干信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国民认知水平或民族文化心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分析论述,可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
汉代每年8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豪强隐匿人口,户籍信息严重失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北朝僧尼专门设僧籍,免除其一切课役
隋唐时期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唐基本沿用隋制
宋代宋朝时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
明清时期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延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

——整理自王威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根据表格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2014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式落成,展示了近现代华侨群体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部分展品表

孙中山为帮助民主革命事业的华侨组织亲笔题写“博爱”书法藏品
华侨张弼士创建的“张裕酿酒公司”牌匾
钱学森等归国科学家写给留美华侨科学家们的“回国倡议书”
华侨陈嘉庚为其出资兴办的厦门大学题字的书法藏品
华侨商人前往“广交会”进行商贸投资合作的历史照片
华侨开展“一碗饭运动”抗战募捐活动的现场照片
华侨沈坚白投资的改革开放后第一所中外合资五星级酒店“北京长城饭店”照片
19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开办的机关刊物《少年》书影
旅美华侨于1949年10月在纽约唐人街升起的“美洲大陆上第一面五星红旗”
1928年海外华侨出资捐书帮助建成的和顺图书馆旧址照片
根据表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华侨与近现代中国发展”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发端于欧洲。下表呈现的是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现象。

阶段现象
16—17世纪的欧洲现象一:新教普及,教区和领土纠纷加深,17世纪欧洲战争频仍,严重社会危机。
现象二:超过界的宗教权威式微,教权国家衰弱,封建王权正统与国家主权得到确认。
现象三:新民族语言出现,宗教宽容与自由原则确立,世俗的资本主义世界观逐渐成型。
现象四:封建等级制为基础的采邑制向各邦国、城市平等参与的“联邦制”发展 。
18—20世纪中期的世界现象一:欧洲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与思想革命交义进行,民主、民族主义逐渐普及。
现象二:以资本主义政治法律规范为政治联系纽带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趋于成型。
现象三:一战与二战,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与民族主义的盛行。
现象四: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争取独立自主,强调主权完整的民族逐渐成长为民族国家。
20世纪中期至今的世界现象一:两极格局,殖民体系的瓦解,全球性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和强化。
现象二:全球化下,国家主权和国家认同遭受冲击,弱小民族国家的边缘化 。
现象三:传统民族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民族国家重构
现象四:区域集团化下,国家主权的让渡与维护,民族国家新样式的探素。

——摘编自张国清《民族国家的观念》等

请选取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某个阶段,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就该阶段的2—3个历史现象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头绪纷杂,内容丰富,下表列出了相关片段。

东汉末年否定君臣之义、父子之伦以及夫妻间不拘礼法的言论和行为,颇行于世

东晋

道教理论家葛洪宣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陶渊明的诗、王羲之的字,充满了清丽柔美、空灵飘逸之气。

前秦

苻坚不但对西域诸胡要“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而且把东晋也称作“未宾王化”的一隅之地。

南朝

梁朝释僧顺更讲:“释氏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备有六睦之美”。
南方佛教则重视般若等阐述佛理的经典。

北朝

北方佛教流行的是以修福事功又简便易行的禅宗、律学和净土等宗派。
乐府《折杨柳歌辞》:“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北方的诗豪放悲凉,魏碑质朴遒劲。
北魏孝文帝和他弟弟元勰皆能七步赋诗,而且韵义俱佳。
西魏北周时期,北方高门崔、卢、李、郑、杨、柳、裴等14家大姓中,尚武习战者人数远远超过专事文教者。不仅“河北文士率骁兵射”,而且妙龄女儿亦能上马骑射。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论明确。)
10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97次组卷 | 1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