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代或者多个时代,对学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葡萄酒是人类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交流扩散过程中,具备了多重属性。

古希腊葡萄酒是重要的贸易品,希腊诸多海洋冒险故事和神话传说中,处处透露着有关葡萄酒的传说。葡萄酒频频出现于雅典节日庆典的酒宴与集会上。苏格拉底认为葡萄酒能让人心气平和,能滋润心灵。
古罗马葡萄酒作为贡品、战利品和商品大量涌入罗马,庞贝古城成为葡萄酒的生产和流通中心。
1516世纪《巨人传》、《神曲》和《十日谈》中均有关于葡萄酒的篇幅。葡萄酒是西班牙、葡萄牙航海贸易的必需品,也是城市和农村的重要消费品。
1819世纪科学研究的发展和酿造设备的改良,使葡萄酒产业蓬勃发展。法国大革命时,每年约有10万公升的葡萄酒运往巴黎。波尔多瓦葡萄酒成为法国万国工业博览会耀眼的商品。日本明治政府曾派人到法国考察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20世纪美国作为葡萄酒的生产国加大市场争夺。苏联不仅形成了葡萄酒的大型生产地带,而且也促成了东欧诸国葡萄酒生产国有化。智利、阿根廷作为新兴的葡萄酒生产国崛起。

——摘编自瞿亮《葡萄酒的世界史:自然惠赠与人类智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种葡萄酒的属性,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被称为“科技革命时代”,它送走第二次革命,又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19世纪,西方政府和企业已在开发利用科学技术,但是处于自发、零散的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这种开发利用进入大规模和系统化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形成国家科技职能和国家政策。现代科技需要国家扶助和组织管理……二战以来,西方的国家科技职能和科技政策更是出现高度发展:各国普遍建立政府科技机构,形成了庞大的政府科技系统,又制定了许多投资巨大的科技规划……其次,科技投资巨量增加。而在19世纪末期,西方大国的科技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微不足道。

——摘编自齐世荣《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报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媒生态和新闻思潮的变迁,社会新闻报道也呈现出递嬗演进的历史轨迹。

时间

内容

古代

只刊布朝廷政务信息

甲午战争之前

主要是转载邸报上的谕旨、奏折、宫门抄,很少有报馆自采的稿件。清廷对政务讯息控制甚严,重要政闻既无从探访,即使探访了也不敢登载,社会新闻便成为报馆采访报道的重心

甲午战争之后

政治性报刊迅速发展。报刊在倡导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注意社会风俗的改革

民国初期

上海的商业性报纸有较大的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报纸为了扩大销路,大量刊载凶杀、奸淫、盗拐之类的社会新闻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中共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和一些进步报纸特别注重发挥社会新闻报道的政治效应,在社会新闻中着重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黑暗,替弱势群体说话,激励民众起来抗争

——摘编自陈玉申《近代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报纸”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宋时期,人才辈出,群才璀璨。如谏官方面有唐介、包拯、吕诲云诸人名垂青史;武将方面有狄青、岳飞、韩琦诸人扬名异域;文学方面,有奉旨填词的柳永,有秾丽别致的“闲愁词人”晏殊,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史家方面有刘恕、曾公亮、宋祁、司马光这些大手笔;书法方面有黄庭坚、蔡襄等一班字若珠玑的大家;在哲学上有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重振儒学;在书法艺术方面有黄庭坚、蔡襄,将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今学子犹受其艺术法乳熏陶。科技方面有大发明家毕升……

——摘编自《解码国学》

结合时代背景,围绕两宋时期“人才辈出”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要求:表述成文,解释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下面为16至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变化简表。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世纪对中国的印象不外乎是疆域宽广、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风俗奇特,和以前的游记见闻相去不远。欧洲人朦胧地认为:中国就是传闻中的契丹。17世纪耶稣会士充当了沟通文化的桥梁,他们翻译的儒家经典极大地开拓了欧洲人的眼界。不过,欧洲人此时的眼光还止于欣赏,尚未完全投射出研究者的目光。欧洲思想界纷纷著书立说,掀起汉学研究的热潮。伏尔泰、狄德罗充满了对中18世纪国的理性向往;孟德斯鸠、卢梭则对中国进行了含有理性成分的批判。就总体而言,中国形象还是美好可爱的。19世纪上半叶欧洲中心主义蔓延,把中国看作“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画。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中国的语言文字、伦理道德等学说大部分遭到否定和贬低。

——摘编自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根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4-04-2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苍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必须满足:一、本国国立大学或者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门学校学科三年以上者;二、经政府认可之外国大学、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科学习三年以上者;三、经政府认可之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业学科三年以上毕业者;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者;五、习政治、经济、法律之学与第一款至第三款各学校毕业,有同等之学力,并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经考试院甄录试验及格者。

——摘编自杨芳《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