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116次组卷 | 66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摘取的河南地区1840——1911年三个阶段经济发展及社会现状描述。

1840—1894豫地农业未有甚大的突破发展,总体显现困顿的状态,只在局部方面有些许进步,如越加成熟的精耕细作、某些产物单产的大幅提高等。
1895—1901外国投资的煤矿和商行增多;外国教会建立的天主堂、耶稣堂在大多数县
市都可以看到;一些农民放弃世代沿袭的耕织结合的农业,越来越多的种
植棉花、烟叶、油料等经济作物,兼搞手工业,或专门从事手工业。
1901—19111904年卢汉铁路(北京到汉口)南段通车,驻马店火车站周围商贾云集,竞相建房开店,迅速形成新市区,成为郑州、武汉间的重要商埠。铁路全线贯通后郑州作为商品集散地的趋势渐趋明朗,1905 年河南巡抚陈夔龙上奏申请开放郑州为商埠,被获批准。不久以后,驻马店、洛阳等地也逐渐开埠。随着河南商会的发展,各商会的成立不仅反映了豫南绅商势力的崛起,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商情沟通和商业稳定顺利发展。
综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拟定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工业革命中普通劳工生活水平”的问题,在20世纪英国历史学界曾引发一场激烈而持久的争论。1929年,克拉潘的《现代英国经济史(第一卷)》出版,书中提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劳工生活标准在实际工资、居住条件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以往“工人阶级的一切一切都每况愈下”的观念是缺乏实证性依据的。哈蒙德提出反驳:更多更好的食品与衣物代替不了工业化对生活质量的破坏。3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争论,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最高峰,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对阵营垒。

乐观派悲观派
劳工的生活标准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恶化,并从1820年左右不断得到明显改善。工业革命开始后,劳工的生活标准不断恶化,而且工业化本身即是导致恶化的重要原因。
生活标准指的是“物质生活条件”,是一些可量化的物质性指标,如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水平、消费品结构等。生活标准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即生活的“质”的方面。“财富的大部分明显是劳工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又以同样明显的方式落到了雇主的手中,用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现象在人们的感觉中十分酷似生活水平的下降”。
“改善”是一种一般趋势,是整个劳工阶层的平均状况。用实际工资的平均值来说明劳工的生活标准没有意义,因为它忽略了各地区和行业之间、熟练技术工人和占大部分比例的非技术工人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带来生活标准的普遍改善。尽管工业革命期间人均产出不断增长,但收入分配的比例却不利于劳动阶级。

——摘编自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劳工生活标准的争论与辩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 对材料中的观点(整体, 任意派别、学者, 或任意一点均可)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予以说明。(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的观点, 说明须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旗袍变革

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

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

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历史运动的真实却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参照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阐述历史发展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求:围绕具体史实阐述,突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
2024-03-15更新 | 328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来说,历史写作中的时间建构,需要处理四种时间的关系。第一是物理时间(自然时间),即天体和物质运动所显示的、并由人类的智力所把握的速度和节奏。第二是历法时间,即不同文化中人们依据对物理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以历法形式所表述的约定俗成的时间体系。这种时间在世界历史中具有突出的多样性。第三是历史时间,即依据历法来记载或推断的具体事件的起讫、人物活动的年月和不同事件的先后顺序等。第四是史学时间,即历史学家依据理解过去的需要和对过去所做的理解而确定的分期、断代、事件起讫和不同事件或趋势的年代关系。

——据李剑鸣《全球史写作中的时空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任选一种或多种时间,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列出时间种类,举出具体事件,观点符合时间类型,论述符合逻辑。)
2023-05-3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统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新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

材料   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未能遏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细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模式,即“阶级斗争模式”和“技术进步模式”。

模式阶级斗争模式技术进步模式
内容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而实现的。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性质,而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创造较少取决于劳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取决于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依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摘编自安维复《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模式》


上述材料是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两种模式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其它模式,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炼出一种模式,且不与材料中的两种模式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11-03更新 | 783次组卷 | 10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3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粮食的商品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分工和工农业分离的出现都在于农业有剩余粮食。在封建社会,差不多所有其他商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和粮食交换,因而农村有多少剩余可以输出,成为市场大小的一个界限。鸦片战争以来,虽然有了新式工业和扩大了对外贸易,但粮食对市场的制约还未根本改变。这期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略有增加,以及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粮食的总产量也有所增加,但为数甚微。商品粮的增长,1840-1894年增加了130.5亿斤,值2.17亿两,远快于粮食产量的增长。这是一个进步,表明社会分工有所发展。但具体来看,农村需要增加出售粮食,大部分是由于要购进洋纱和煤油等洋货,与国内社会分工关系不大。从后来的趋势看,此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鸦片战争前有所下降。事实上,1895年已有1000余万担大米进口,以后还不断增加。粮食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也限制了粮食商品化的一个因素。

——摘编自《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


问题:
提取概括材料中中国粮食问题(农业)上的一种趋势,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趋势
2021-05-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发展的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因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到宋代以下,中国社会上再没有贵族存在了。新的平民学者兴起,这既是宋代的新儒家,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恢复了他的平民精神。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宋中国之变”自拟题目,并就所拟题目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1-10-15更新 | 397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