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99次组卷 | 66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江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新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

材料   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未能遏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细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3 . [近代书籍的传播]

材料下表《海国图志》与《天演论》的传播

魏源《海国图志》严复《天演论》

1843年,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刻本出版。《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

《海国图志》在刊印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据统计在1843年出刊到1852年的10年间印行数量极少,仅仅在沿海地区有传播,当时的官僚阶层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

1854年,中国船主陶梅和姚洪通过商船带往日本《海国图志》十五部,被官方征去七部,剩下八部得以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之后被批准进口。

日本知识阶层对此书极为推崇,一些捕获到商机的书商对《海国图志》的翻刻、改译也提高了其影响力,仅仅1854—1856年,翻刻版本就达二十余种。

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严复修改《天演论》手稿时,《天演论》通过书信、抄本等得以流传。梁启超、康有为等学者,皆读过《天演论》早期的稿本或抄本。

1897年12月开始,以《天演论悬疏》之名初次发表了严复所译《天演论》,开始了《天演论》一书的公开印行传播。该书问世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

1897年,陕西味经售书处出版了《天演论》木刻本;1898年湖北慎始基斋木刻本《天演论》在1898—1905年间传布甚广,影响较大。

190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出现,《天演论》的流行趋势愈发迅猛;至1927年时,商务版《天演论》已印行32版,平均每年至少1次再版的速度递进。

请以“书籍、知识与传播”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 上的集权与分权”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必要的集权和有条件的放权,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 ——[美]拉斯韦尔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与"多"的统一,彼此不可分离,"多"通过"一"来实现。因此,中央政府离不开地方政府,反之亦然。 ——毛泽东
材料◆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较之前出现的变化特点是:良性互动逐渐取代零和博弈;中央权威和地方权限双向增长;地方权限和地方责任同步上升。
—摘编自易承志《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特征,趋势与路径分析》
南斯拉夫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自治社会主义制度,它自成一体,独树一帜,避免了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带来的诸多弊病,可是却建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过分强调自治,为南斯拉夫危机失控并最终解体理下了制度性隐患。
——摘编自陈新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失致—一关于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思考》
◆在联邦主义下,虽然联邦政府与各成员政府都处在共和的国家主权下,但是他们在承认各自在法律和行政上的独立前提下,保持着一种合作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就在美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内保证基层的民主。在美国实行的联邦制保证了一个多种族和民族的国家稳定。
——摘编自元子龙《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中集权与分权的困境探究》
通过研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使行政层级合理适度,权力分配轻重相宜,官吏管控有法可依。

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如果无原则的分封割裂了中央集权,一定会出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严重失衡,进而导致国家政治混乱。

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畅通。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史的纵与横》

材料三   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就更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西藏反对英国,东北反对日本,云南、广西反对法国。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摘编自戴逸《盛世的沉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综述这些措施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以明朝为例,指出其中枢机构的名称和职能,概括“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的贡献。结合所学,简述康乾时期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主要举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