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79次组卷 | 3卷引用:单元复习03法律与教化【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材料内容描述材料出处


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①揭示了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主要社会根源,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B.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③是西方学者观点,带有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无法准确还原历史的真相
D.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2024-04-09更新 | 307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记载,罗马帝国“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同时长期服役的士兵也爱他们所熟悉的旧营地,把它看成是他们自己的家乡了”。这一记载可以作为研究(     
A.“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文献史料
B.“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史料
C.“殖民活动与文化霸权”的口述史料
D.“人类迁徙和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可以作为理解下列哪一历史时期的史料
A.一手史料,第一次世界大战B.二手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战
C.一手史料,惨烈的美越战争D.二手史料,美苏之间的冷战
5 . 下图为贵霜帝国威玛·卡德菲西斯(约公元110—127年)时代的金币,正面是贵霜国王半身像,外圈为希腊文,背面是湿婆(婆罗门教主神之一)右手持三叉戟的站像,外圈是贵霜文。这枚钱币(     
A.是研究贵霜帝国货币发展的一手史料
B.研究亚历山大征服欧洲提供实物史料
C.与历史文献互证能完全还原历史真相
D.是古代字母文字交流演变的关键素材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摘编自《张学良口述》

材料二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摘自《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

材料三   就在日本无条件投降72周年纪念日两天之前,就是813日,日本NHK电视台在夜间黄金时段放出一部长达48分钟的纪录片,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作《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者与人体实验》。之所以引起无数波澜,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真实残酷得让人害怕,它详细揭露了日本731部队当年在中国进行细菌武器研究和进行活人人体试验的种种滔天罪行,而且首次公布了原731部队成员名单。


(1)据上述史料,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对日本的侵华罪行秉持什么态度。
2022-09-05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纲要上-高中历史统编版新课同步练习
7 . 关于焚书坑儒,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焚诗书、坑术士”,认为秦始皇坑的是术士;孔安国在为《尚书》作序时记载“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生。由此可见(       
A.只有一手史料才能弥合分歧B.历史记载需要考古发现印证
C.史料的运用要注意相互对照D.焚书坑儒真相根本无法认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即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对。整理成文字稿。口述历史是通过问答形式进行的,是由叙述者和访谈者(历史工作者)双方进行合作而形成的产物。

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也有些只是一面之词,无法反映历史真相。由于种种社会变迁和历史动乱,大量档案文献散佚流失,更是常有的事。口述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口述史使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这不仅使史学研究的视角产生了根本变化,也使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口述史以记录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为主,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通过口述史料,史学家得以从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发掘出许多以往被忽略的侧面,或者为传统官私方文献遗忘的段落。

——摘编自定宜庄《口述史料的独特价值与史料的整理鉴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口述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2)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你作为访谈者,采访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请自拟主题,并撰写一份访谈大纲。(要求:大纲中的问题设计合理,符合历史逻辑,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2021-08-24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尖子生选拔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提分小卷)
2016·上海·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罗马法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

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

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

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

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790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上海卷精编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有回忆录记载:陈公博参加过中共一大,但由于其所住旅社内隔壁房间发生凶案,所以偕妻离沪,最后一天会议没有参加。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学者查证上海当时的报纸,凶案确系事实,这不仅证明了该回忆录的可信,并且为考定一大结束的时间增加了依据。这说明
A.回忆录的可信度依赖于其所记事件的完整性
B.不同材料的互证是探索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C.历史学者应当避免依据非一手资料作出结论
D.报纸记载是考证中国近代史问题的直接史料
2017-12-03更新 | 8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7-2018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 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知识清单定时训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