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D.英国选官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2024-03-02更新 | 118次组卷 | 36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佳阿宜诗》中写道“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B.选官制对社会风气的导向
C.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D.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海外(日本)的维新派首领梁启超等人,从单纯的政治 变法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欲使维新救国大业获得成功,必须首先“新民”,即刷新国民精神,

提高国民觉悟,振作国民志气。而“新民”的最有效方式,按照当时的理解,莫若用文学向国民 灌输文明思想和救亡意识了。而当时陈旧的文学内容和形式是鲜能承担此项任务的,于是他 们在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同时,也提出了“戏曲改良”的主张。

——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材料二 传统戏里的旦角服装如女帔、女褶, 一向铺金列绣,宽大厚重,色彩绚丽,穿法是 将裙子系于上衣的里面,形成了袄长裙短的着装格局。这种穿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女 性的形体美。梅兰芳的新式古装,在设计上突破传统,以上衣短、裙子长、裙子系于上衣外面 的穿戴方式,突出女性袅娜的形体。“新古装”剪裁合体,料质轻柔,颜色淡雅。

——梁燕:《从“古装新戏”的程式创造看梅兰芳的创新意识》

材料三 梅兰芳非凡的表演艺术成就,引起国际艺术节的重视,自1919年始,先后应邀到日、美、苏等国访问演出,传播中国戏曲文化,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的交流,与卓别林、斯旦斯拉夫斯基等戏剧大师结下了深厚友谊,美国两所大学分别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赢得了国际赞誉和友人尊重。

——郭克俭:《近代戏曲变革与“四大名旦”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倡导“戏曲改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梅兰芳京剧改良的特点和影响。这对我们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什么借鉴意义?
4 . 汉代法家人物视匈奴为“无信”“无义”“无德”“百约百叛”的“贪狼”;儒学家们却说:“《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四海之内皆兄弟。”“加之以德,施之以惠,北夷必内向。”这种认识差异可能源于(       
A.草原文明对于中原文化的抵触B.崇尚法家的秦代对匈奴长期用兵
C.儒法两家对人性认识存在差异D.汉代大一统的观念对士人的影响
5 .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③②①④
2023-06-09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两洋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资政新篇》提出,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需施以“三宝”教育。宗教道德教育为“上宝”,火船、火车、连环枪、量天尺等为“中宝”,文学艺术、诗画美术为“下宝”。这表明,《资政新篇》(     
A.较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B.具有初步近代化的治理理念
C.体现出农民阶级革命的需求D.注重消除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知人善任用贤臣,休养生息稳庶民。三镜得失常对照,水舟载覆总铭心。”该诗称颂了(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黎廷瑞也有诗云:“草市冬冬杆鼓闹,竹檐烂烂华灯挂。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这些诗可以用来说明,南宋(     
A.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市坊分区制度得到推广D.城市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9 . 民间诗歌常常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现实生活。下列诗句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有
A.“稻谷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B.“扶贫工作要攻坚,精准政策细宣传”
C.“阶级斗争记心上,马列主义指航道”
D.“包干责任春天到,政通人和谱新篇”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举取士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