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78 道试题
1 . “自汉以来,成为进身之途的儒学,成为统制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绝对权威”主要是因为儒学(       
A.奠定传统文化基础B.代表下层民众利益
C.符合当时政治需要D.成为官吏选拔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以精炼明畅的文笔,朴实简明的语言,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地理面貌和风俗人情,是后人研究印度阿育王时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以下科技文化成就与《佛国记》的写成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禹贡地域图》B.《肘后备急方》C.《齐民要术》D.《梦溪笔谈》
7日内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官僚政治体制的渐趋瓦解B.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C.封建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D.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博洛尼亚大学是中古欧洲第一所高等学府,它以法律研究见长,且起主导作用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自治组织,最初的大学也因此诞生。学生们组建这种特殊的行会,意在设定费用和学习方面的标准,从而避免遭受不良教师“贩卖语言”和亵渎知识的侵害。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B.市民阶层珍视其自治权利
C.信仰自由已成为社会共识D.宗教神学影响已日渐式微
2024-06-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5 . 民族一统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致力实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内的真正大一统。对大一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董仲舒可谓居功至伟,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阐释了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社会理想,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理论依据后,汉武帝就以实际行动外事四夷。

——摘编自邹国力李禹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泰山封禅)泰山石刻文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内涵并简述汉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影响。
2024高三下·河北·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元鼎四年(前113年)收兑郡国钱基本完成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商品贸易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完善货币体系
2024-06-11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2024-06-05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中世纪前期,知识领域基本上是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教会在罗马教廷、修道院和大教堂建有图书馆。但是11—15世纪,西欧兴建了不少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这一途径的知识传播活动也比以前更加活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的兴起发展B.宗教改革的推动
C.专制王权的强化D.民族国家的形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春秋时代华夏意识的产生,汉民族开始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诸子百家的诸文化被创造出来,又逐渐在秦汉时代被统合为华夏的文化。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

——摘编自【日】石见清裕《秦汉VS隋唐,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扩张,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乱,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繁荣的唐代。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在素朴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中的东洋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文化与隋唐文化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秦汉与隋唐文化差异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文帝二年,朝廷对功臣集团进行分化,下令凡不在朝中任职的功臣列侯,未得到文帝特许,必 须前往封地“就国治民”。文帝四年以后分封的侯国都不在王国境内,而位于汉郡,以避免列侯与 诸侯王交往。由此可知,汉文帝意在(     
A.加强郡县治理B.扩大政府赋税来源
C.巩固皇权统治D.削减功臣列侯封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