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022·上海·模拟预测
2 . 追求富强之路。

“富强”是通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概念,也是先进的中国人矢志追寻的伟大理想。

材料一   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

——总理衙门奏折(1874年)

材料二   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下社会大梦初觉,稍有智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继今以往,国人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者,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1916年)

材料四   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有力地和同盟国配合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自强”思潮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追寻富强的途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陈独秀为何断言“伦理的觉悟”是“吾人之最后的觉悟”?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追寻富强之路?
2023-10-17更新 | 123次组卷 | 7卷引用:上海市普通高中2022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物种传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并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当时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历史影响。
(3)阅读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种称呼。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        交流之路”为称呼,简洁明了;以拟定的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字数控制在200-300。)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整体理解历史。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赛体系下隐藏的矛盾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D.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
2023-01-05更新 | 138次组卷 | 3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背景是中国(     
A.实现与美国邦交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2022-07-20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文化之旅人类文明起源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伴随这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文化在交流中充实和发展,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1)将下列古代文明区域成就与其发源的国家或地区相匹配。
①那尔迈调色板②苏美尔人战车(绘画作品)
③羽蛇神金字塔④万神殿

(2)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某人群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逐步传入中亚、北非和欧洲等地。该人群是(________)(单选)
A.苏美尔人   B.赫梯人   C.雅利安人   D.波斯人
(3)下面图片为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雕塑群像(局部),从群像造型看,它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单选)

A.儒家文化   B.道教文化   C.佛教文化   D.基督教文化
(4)16世纪以后,中国传统饮茶文化逐渐传入欧洲及美洲等地,其背景是(________)
A.奴隶贸易   B.奥斯曼帝国勾连东西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5)综合上述内容,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视角,以实例谈谈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译者,易也,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翻译是“文本通过译者到达更多的读者,从而产生一些事先完全无从估计的相遇”。

7 . 二战爆发前,在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B.法西斯势力发展迅速
C.国内矛盾尖锐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2021-05-21更新 | 565次组卷 | 29卷引用:上海黄浦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一模)历史试卷
8 . 热门游戏《江南百景图》以明代江南为背景,其中可能出现在松江府布景中的是
①工部局   ②棉纺织作坊   ③江海关衙门   ④县城城墙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9 . 下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沸点(依原图改绘)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D.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侯所受者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田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问题
(1)分别概括三段材料的思想核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董仲舒的思想形成的背景。
(3)你怎样看待这一思想学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