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李鸿章说:“自秦政变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A.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B.学习西方的变法图强
C.为人臣必须取悦龙颜D.坚持中国的守法传统
2024-04-09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描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1984年6月,田中正明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书中否定南京大屠杀,也为松井石根作无罪辩护。该书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杀人比赛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东京日日新闻》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试斩”的照片(日军自己拍摄)

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罗瑾、吴璇冒死保存下来的日军自己拍摄的活埋中国平民的照片

材料四: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3)东史郎和渡部升一都是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该教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2024-04-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4年,林肯说:“我们(指内战双方)都宣称为自由而战,但在使用同一词时,我们所指的却不是同一件事。”

——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

(1)美国内战期间,交战双方对“自由”的理解各是什么?
(2)双方对“自由”一词的分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林肯颁布的宣言,对整个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4-04-0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而几亿老百姓却在同一时代场景中基于传统的民族性、国民性,表现出另一套欲求:均田免粮、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晚清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而不同调。”

——引自程肃欠的《晚清乡土意识》

(1)与上述材料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2)分析“乡里民众”与先进思想家既“同向”又“不同调”的原因。
2024-04-0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代承袭明代制度,越南、朝鲜、缅甸等亚洲国家的对华贸易采取朝贡的形式。朝贡国根据规定向清朝进贡,而清朝皇帝则给予相当价值的回赐,并且设市让贡使进行贸易,随同贡使一起来的商人则可以在指定的边境口岸进行交易。中国处于这个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三拓展型课程教材《历史》

材料二: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

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三: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材料四: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还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中英两国社会状况。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2024-04-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天堂还是地狱。狄更斯曾形容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正在走向天堂……也正直下地狱”。

材料一   1851年……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英国专门花了22周时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玻璃及金属建成的大厦——“水晶宫”(共使用铁柱3300根,铁梁2300根,玻璃9.3万平方米)……宫内陈列着万余种世界各地的产品,其中英国的产品超过一半。

——黄光耀、刘金源《成功的代价——论英国工业化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漫画《大霍乱的温床》(1852年)

材料三   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

1842年,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

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赋予城市广泛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

1853~1869年,法国政府率先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拓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

1890年代,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拉街车,实现公共交通革命,拓展城市空间。

(1)从材料一能够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展现了工业革命之下哪些问题?
(3)材料二作为艺术作品,能否作为可信的史料加以运用?请简述理由。
(4)根据材料三,解释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狄更斯所言: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正在走向天堂……也正直下地狱”?
7 .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建国初为纪念近现代各时期的革命英雄而建立。其设计也颇具匠心与历史底蕴。

观察角度一:题词;纪念碑正面由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背面由毛泽东撰写碑文,周恩来题写(写于1949 年):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观察角度二: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腰部,分别镶嵌八幅巨型浮雕,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革命斗争史。


(1)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起”三个时间尺度,分别代表哪三个历史时期?
(2)请将以上四图按时间顺序插入其它四幅浮雕标题所呈现的时序中。

(3)以上四图所反映的革命运动,以反清作为革命目标的是:____________(双选)
(4)以上四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____________(双选)
(5)由于纪念碑奠基于 1949 年,未能反映 1949 年之后的“人民英雄”。如果要设计一幅反映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英雄”的浮雕,你会选择什么图案?请具体说明理由。
2024-04-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马桥文化遗址对了解距今4000年前后的古文化聚落形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马桥文化石镰        马桥文化石犁        马桥文化耜     
A.牛耕技术也在此时相应出现
B.手工业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C.江南社会发展水平高于中原地区
D.生产工具完备农业形成江南特色
2024-03-2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材料三: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事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材料二中新政“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和他们的言论做出适当解释。
(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及“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苏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
(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2024-03-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下列最能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制的国家所取代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谬之”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2024-03-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