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演进

国际政治结构国际政治结构中两极格局的瓦解和霸权争夺的消失,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国际市场获得统一、资本技术可以更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得以充分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环境更加稳定,这为很多中小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选择,提高了它们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
国际技术结构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与全球生产的扩展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地的沟通和协调非常便捷,为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生产并进而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和便捷途径。

——摘编自查晓刚《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其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却大部分运往欧洲销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了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因此流向了世界各地,如马铃薯、西红柿、番茄、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和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旅京山东人士受危机意识和乡缘观念的驱使,创办了《山东杂志》。其发刊词指出:“《山东杂志》何为而作也?乃为东人筹生活之计、自全之策,而广集事汇、兼为论说,偏陲之父老子弟,使易其积习,以免于危亡也。”杂志由山东同乡集股经营,初次召集时,“大众非常踊跃,认百股者三人,其余十股至五十股不等,约计已集约在千股以上”。杂志在山东省内的东牟公学、济宁公立阅报所以及各府中学堂等地广设代派处,还采取“代销杂志十份以上者酌提一成”等办法促销。杂志的载文分为十类,即论说、朝政、学务、民风、吏治、实业、交涉、要闻、轶事、杂录。杂志以大量篇幅介绍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野心和手段进行揭露,对清廷的吏治腐败和对内昏庸、对外出卖国家利权的事实进行批判。

——摘编自孙向群等《开启民智救亡图存——<山东杂志>评述》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杂志》创办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概括《山东杂志》运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时代价值。
7日内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5月考前指导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一18世纪70年代,西欧移民大批涌进13个英属殖民地。,在整个17世纪,移民中半数是黑奴,他们从事烟叶、蓝锭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许多欧洲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美国,其中很多人参与了美国原子武器的研制乃至阿波罗登月飞行计划。I移民使美国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有色人种还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有增无减的凌辱、侵害、威胁和袭击。

——摘编自黄安年《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追返回国;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1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70年代后,随着石油价格的迅速增长,波斯湾许多产油国由于劳工的短缺,也开始吸收外来劳工。,倒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来移民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并对该时期的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2024-05-0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
2024-05-07更新 | 317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在《风俗论》中,阐释了对儒家哲学的理解,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莱布尼茨在《中国自然神论》中,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法国魁奈被尊称为“欧洲的孔子”,他在《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以针对当时法国重商主义泛滥的窘迫社会状况;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摘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材料二   和法国、德国相比,英国的“中国热”在18世纪呈现出“早退”的现象,虽然此时英国民间的“中国热”仍在持续,但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却在降低,如英国学者斯当东曾说:“中国政治制度上没有代议制性质的机构来帮助、限制和监督皇权。”亚当·斯密则指出:“许久以来,他(中国)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此外,他们对中国的研究也开始有意识地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动机紧密相连。

——摘编自严建强《欧洲“中国热”中的英国社会》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欧洲思想家眼中中国文明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思想家掀起“中国热”的意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国热”“早退”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英国商人雇用荷兰船只承运海外贸易的现象司空见惯,数量众多的荷兰商船游弋在英国的贸易区域,对英国的贸易和军事而言绝非益事。随着殖民地贸易兴起,英国允许外国船只参与英国贸易,但授予英国商船优先权。17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地经济渐成规模,这为1651年《航海条例》的出台奠定了基础。《航海条例》数次强调进出口贸易必须使用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船及船员,禁止外国商人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合法经营渔业,如若违反则没收其货物及商船。此后,一系列用以规范和阐明英国船只特权及财产转让权的法令都被冠以航海法令的名称,“这些法规起源于国家政策,其目的是增加英国航运业的收入,并为国家海军提供海员,同时成为岛屿帝国的天然堡垒。”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海事法令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海事法令实施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在陶器上我们能看到玉米神和玉米女神的形象,玉米神的前额高耸,头戴长长的穗状冠饰,象征玉米穗。玉米女神则刻意表现出腹部的皱纹,表明其具备生育能力。

——摘编自曾攀《陶器上的玛雅文明》

史料二   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史料三   1571年,德国开始大量种植玉米,称为“意大利玉米”。

——摘编自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的《玉蜀黍专著》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引入中国,丰富了食物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经突破9亿。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晋商商号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管理模式。晋商早期也实行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到清代,他们打破了我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晋商商号和票号通过类似母子公司式的“联号经营”模式,搭建起连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桥梁。晋商在康熙年间就开始了对俄贸易活动;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口岸。从18世纪30年代起,晋商在恰克图维持了近200年的贸易垄断地位。在茶叶丝绸之路、粮米药材之路、皮毛骡马之路、食盐布帛百货之路上,晋商的足迹广布欧亚大陆。晋商精神虽然包括多种元素,但最核心的仍是开放和诚信。晋商的诚信是信用的“信”,是契约精神,是蕴含现代价值的商业文明。

——摘编自王清宪《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以晋商为例,概括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当时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商契约精神在当时中国的历史作用。
2024-02-29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10 . 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和汉长安城,作为屹立在东西方的两个伟大文明的首都,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汉长安城的北城墙曲折如北斗七星,这是强调城郭与宇宙同构,与天地呼应,折射出汉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礼制要求。汉代长安城内部政治中心位于皇帝的宫殿区内,而官署的位置也是紧靠宫殿分布。其闾里分布在城北,与商业区分开;汉长安城80%以上的面积都是宫殿区,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东西与南北主轴线的道路两边,城内几乎没有公共娱乐设施和大型的活动场所。长安城郊有大型的游猎场、角马场和园林建筑,提供给皇室和贵族享用的。

古罗马城有公共浴场、公共剧院、角斗场、音乐厅和图书馆,它们与商业区、居民区交融,看似杂乱无章,却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有序。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城市内部的政治气息并不十分浓厚。罗马城以广场为中心,建筑沿着道路呈现辐射状分布,皇帝的府邸和居民区主要分布在广场外侧,这样样的布局应该是受到了西方宇宙观的影响,即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地心说”体系,罗马城的建设就是围绕这个体系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韩俊英《秩序与反秩序之美——汉长安城与古罗马城形态比较》

(1)根据材料,分析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形态有何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