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希腊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算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城邦的狭小,便公民能更直接地象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追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

材料二   美国通过了种种法律,他们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都拥有了选举权。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2-0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阜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人教版必修Ⅰ
材料二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四 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 )、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
——《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两种表现。
(2)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察,我国在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些相应的政治制度?其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国际局势纷纭变幻,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政府提出的战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材料二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二战结束后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请说出在冷战时期最能体现中国政府“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外交政策。
(2)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新的力量”都有哪些?请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有何显著特点?指出“新旧交替”时期中国政府奉行“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活动。
(4)综上所述,影响国际政治格局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10)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由孔子创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创出不曾经过革命一途,而采行了维新路径,出现的国民思想家不成为典型的“智者”而成为“贤人”,而且初期思想家的著作也充满了“贤人作风”。如孔子和墨子,其所论究的问题,大部分重视道德论、政治论与人生论等。

——范文澜《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的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回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由曰穷齐理而已也。”“物,犹事也。凡事上穷其理,则无不通。”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四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

——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请回答:
(1)请结合孔子和墨子的具体观点阐释材料一中的“贤人作风”。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程颐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4)概括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