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读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材料二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诺君》

材料三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现于外府?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

——谭嗣同《湘报后续(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体现此理由的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

2 . 钱穆认为,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秦始皇设置的“若干行政区”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钱穆论述的是哪一制度,钱穆认为该制度的缺点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本源精神”是什么?
3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2)根据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实行哪些措施解决“五代藩镇之弊”的问题?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元朝为了控制辽阔的疆域,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5)综合以上材料总结中国古代政治演进的趋势。
4 .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该言论的提出者是(     
A.李贽B.陆九渊C.王夫之D.顾炎武
5 .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抨击君主专制B.倡导践行良知
C.主张“格物致知”D.强调社会责任
6 . 宁波已建城1200周年。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唐代中后期,明州(宁波)的海外贸易已有很大发展,最初与日本通商。早期日本与唐朝交往有南北两条线路,南路又分为南北两线(如图所示)。8世纪后期开辟的“南路北线”路程较短,遇到顺风,从日本到中国只需要8天的时间。


北宋建立以后,将海外贸易的收益视作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明州是当时全国最为重要的造船基地。1078年,明州曾修造了两艘被当时人称为“万斛船”的巨舰。宋代明州港与日本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日本船舶从镰仓港出发“冒鲸波之险,舳舻相衔”,来到明州出售货物。据记载,北宋时期中国商船前往日本进行贸易的次数达70余次。当时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也很密切。1168年,日本僧人千光法师渡海前来明州,从日本运来巨型木材,帮助修建天童寺千佛阁,留下了一段中日友好交往的佳话。

——整理自曲金良《古港春秋》

材料二:互市之法,自汉通南粤始,其后历代皆尝行之,至宋置市舶司于浙、广之地,以通诸蕃货易,则其制为益详矣。元自世祖定江南,凡邻海诸郡与蕃国往还互易舶货者,其货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大抵皆因宋旧制而为之法焉,于是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于泉州、庆元(宁波)、上海、澉浦(今嘉兴海盐)……每岁招集舶商、于蕃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帆,依例抽解,然后听其货卖。

——整理自[明]宋濂:《元史》卷94《食货二·市舶》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由于长江水道有巨大的内陆腹地加上外国洋行的集聚,上海港很快超越广州港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宁波港的一些大宗贸易也转移到了上海港。1862年沪甬航线的开辟,宁波的对外贸易大多是通过上海港进行,直接与国外贸易的情况很少,宁波港在五口通商以后由直接对外贸易转向以国内贸易为主了。

——盖广生《中国海洋符号》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明州与日本贸易频繁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市舶司主管外贸“益详”的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商品。
(3)根据材料三,说明鸦片战争后宁波港贸易重心的变化及其原因。
7 .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各国的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制度又具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能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董仲舒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三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社会治理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董仲舒的社会治理主张与韩非子有何显著不同?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主张的具体实践路径。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关于社会治理的主张,并加以简要的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经过北宋时期的儒学复兴,儒学的思辨化、体系化水平大为提升,其中具有客观唯心色彩的程朱学派思想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下列观点符合这一学派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9 . 许倬云在评说某位思想家的制度设计时提到:“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下列言论不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2021-01-08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古代思想家认为:“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该思想家可能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