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工业(手工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手工业者)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吴民生齿(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浮食(不事耕作而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引自《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中国一万工人以上各城市工人数工资及工时统计表】

地名工业工人总数平均每人每月工资(男工)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女工)平均每人每月工资(童工)平均每日工作时间
青岛2642815001500100012
南京178771080——75010
杭州12627231113478598
宜兴12570135012009606
武进162191400115067510
无锡7068520001710105010
苏州588141600150090010
上海3129141528125087211
芜湖158351600126072012
汉口1699921950192045010
武昌239741800129384612
杭州161711350123351011
福州160321800120010
潮安105832750————12
顺德544491883187584010
佛山17855125060037510
广州239365106275060010

——引自《五十三个重要统计材料之编辑》(三九),《生存》,1931 年 3 月,二卷三期,101 页。

材料三   全会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引自《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神宗时期苏州丝织业工场所呈现的状况;思考这段史料体现了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并指出此政策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中国工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为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而斗争的史实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人是如何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②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推动工业发展,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哪些探索?
2022-01-0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浙大附中2022届高三12月月考暨首考模拟历史试题
2 .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持久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下表所列历史解释错误的是(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寇部分会战一览表
会战意义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抗战防御阶段中国军队拼死抵抗,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A.①B.②C.③D.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炼成长,助推中华民族的兴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加之著名门人的不断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两座文化高峰”之一。

——整理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唐科举彻底打破了六朝以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不合理现象。……这种完全用考试的方法取代过去察举推荐的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渠道。…为了给应试者提供学习的条件,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几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各道进入长安,京师到处举办经史的讲习。教育领域的这种活跃气氛必然导致经学解释上的各种矛盾,结果,唐太宗不得不下令编撰正统的经籍注疏,为唐代的儒家经典教育奠定了基础。

——据《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资料整理

材料三   康熙朝以来,华夷之限的界限逐渐模糊,真正意义的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华夷之别,逐渐为中外之别所替代。对此,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而汉民族则最终接受了明清燕革的现实,将康熙视为了真命天子。②与西方政治势力和文化接触后,刺激了清王朝的边界概念的形成。(清帝国)开始加强了自我认同的意识,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逐渐产生。

——据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擅变》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概述儒学在先秦成为“文化高峰”的原因,并指出儒学与当时另一座文化高峰在恢复社会秩序构想上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分析“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制度的“不合理”之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科举制对当时文化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阐述“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侧重分析②,请以康熙帝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予以阐释说明。
2022-05-2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份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汉)武帝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谋兴礼乐。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却无根本的变动。

——据《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人”灭六国后为“中国版图之确立”所做的贡献,并指出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创立的意义,并指出材料中“却无根本的变动”的含义。
2021-05-1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以至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696年康熙帝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进入西藏,驱逐了准噶尔的势力。清朝统治者还与内外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内外蒙古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

——方铁:《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材料二   经过康煕、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另一方面,无论是沙俄,还是西欧列强,皆是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在此情况下,外来的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即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而清朝以前的中国传统王朝对于那些鞭长莫及的疆土,一直满足于模糊不清的分界线,始终处于想象之中。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三   康熙朝以来,华夷之限的界限逐渐模糊,真正意义的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华夷之别,逐渐为中外之别所替代。对此,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而汉民族则最终接受了明清鼎革的现实,将康熙视为了真命天子。②与西方政治势力和文化接触后,刺激了清王朝的边界概念的形成。(清帝国)开始加强了自我认同的意识,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逐渐产生。

——据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立国后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和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措施使“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有何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阐述“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的举措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侧重分析②,请以康熙帝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予以阐释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位很有政绩和影响的皇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苟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汗、王、贝勒、台吉,各自率所部兵,或数百,或数千,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入藏。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鼐掌后藏。

——魏源《圣武记》

材料二   康熙朝以来,华夷的界限逐渐模糊,真正意义的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华夷之别,逐渐为中外之别所取代。对此,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而汉民族则最终接受了明清鼎革的现实,将康熙视为真命天子。②与西方政治势力和文化接触后,刺激了清王朝的边界概念的形成。(清帝国)开始加强了自我认同的意识,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逐渐产生。

——据张研等《清史十五讲》、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等整理


(1)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根据材料一概述做法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历史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所学,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阐述“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侧重分析②请以康熙帝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予以阐释说明。
2019-03-27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树兰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复习月考测试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2016-11-27更新 | 218次组卷 | 6卷引用:2015年浙江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