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木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他经常整理经典,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众多科学思想。朱熹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他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朱熹强调在进行自然知识学习时,不仅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升华到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他还认为为学需要先穷理,而要穷理则必先读书,这是因为“天理”的精髓和底蕴均蕴藏在圣贤书中。

——摘编自李宏爽《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材料二   康有为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 梁启超也曾在《格致学沿革考咯》一文中写道:“培根常日格致之学,必当以实验为基础;又曰,一切科学,皆以数学为其根。”首倡近代科学教育的严复提出“凡西士有言,凡学之事,不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他要人应用科学方法于事事物物,实在为科学教育之极致。改良主义者们希望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代替《四书》《五经》等旧知识,他们还主张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仿照西方模式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形式的学校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改革科举、学以致用,并希望把“西学”列入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牛楠《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至今仍然是我们党的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科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摘编自王建锋《浅析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朱熹、维新派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的创新之处,并谈谈你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2024-04-20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1582~164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644~1722年为发展和繁荣阶段,1723~1795年为日趋衰落阶段。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关于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书籍传入中国。顺治初年,清政府任命德国耶稣会会士汤若望为钦天监负责人。传教士主要是以个体或小群体的方式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和耶稣会会士利玛窦等来往密切,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喜读经世致用之学。同时,使中国知识界认识到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出于对神学的偏见,一些反映近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如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科学体系,以及培根、笛卡尔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传入中国。当时西学的传播局限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入清之后,甚至更囿于宫廷之内。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   16~18世纪,代表中国精神文化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被传教士译介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历史现象被学界称之为“东学西渐”。当欧洲的工业革命尚未开启时,在传统社会的框架内,西方国家很难战胜中国。这迫使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采取和平的方式,而不能重复在美洲的武力传教。与此同时,依附于传教活动的文化交流,得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中国文化才能走进西方,并被正面接受,而未遭受歧视。传教士除了译介大量代表中国文化的文本到西方外,还按照耶稣会制度要求,定期以书信形式向总部汇报传教情况,这些书信的内容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当时欧洲强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冲破旧社会藩篱、摆脱教会束缚、批判封建专制并建立开明统治。为达到上述目标,欧洲人将目光转向海外,最后聚焦于“高于欧洲的中国文明”,期待从中汲取发展的力量,在有关中国的文献中寻找他们所需的材料,并对此加以阐述、积极推广传播,为自己社会的改革创立理论,制造舆论。

——摘编自郑朝红《16~18世纪“东学西渐”重探:动因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东学西渐”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芍陂水利工程始建于春秋中期楚庄王时期,在修建芍陂之前,寿县应是旱涝频繁。当时的楚国令尹孙叔敖,为解决旱涝灾害,开凿稻田、发展农业、保证军民用粮,从而辅佐楚王创立霸业,兴修了芍陂水利工程。

——摘编自朱立琴、王黄莫楠、郑大俊《芍陂水利工程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材料二   在国家重农态度影响下,地方官员对芍陂灌区非常重视。至元二十三年在芍陂灌区专设芍陂屯田万户府,置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同知、通判等官员,管理芍陂屯田事宜。元代芍陂屯田以军屯为主,长期的军事驻扎为平定地方叛乱提供了军事力量。据学者研究,元代芍陂灌区广泛种植有稻、麦、粟等,这与当地农业技术的提升显然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熊帝兵《元代芍陂灌区农业发展状况述论》

材料三   2015年芍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芍陂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多重社会效益。怡人的自然景观以及古寿春城风貌是芍陂水利工程文化的重要载体;官方和民间结合的管理模式保障了芍陂灌溉农业持续发展运用的优秀制度文化的传承;芍陂文化的核心,浓缩于历代修缮与治水中,始终保留着的“顺势而为、人水和谐”的理念,以及孙叔敖的治水思想及个人治水品德衍生出的无私抗洪精神。经济方面,芍陂建成后,淮河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粮食的丰收,使其成为楚国当时除江汉地区之外的又一个经济中心。

——摘编自朱立琴、王黄莫楠、郑大俊《芍陂水利工程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芍陂水利工程兴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芍陂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芍陂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
2024-05-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距今80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聚落内部房屋排列整齐,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地内部墓葬秩序井然,可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就有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强烈追求。距今50006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城如石家河、良渚等,堆筑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中国新石器时代专门武器种类很少,最常见的武器只有弓箭和钺两种,并且都是由生产工具改进而来,夏代晚期以后出现的剑、战斧等武器都源自西方。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传到中国以后则变为主要铸造象征社会秩序的鼎等青铜礼器。

——摘编自韩建业《先秦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材料二   清代政治体制具有创新性的第一个显著表现,是以军机处为代表的行政权力重组及行政效率的提高。近来研究表明,军机处是一个能够维持权力机制长期稳定的“新军政中枢机构”。在这套机制下,皇帝并不是完全不受限制地行使权力。另一个显著代表则是成熟的社会保障机制,集历代经验之大成。甚至到了国势衰颓之时,清朝政治体制在外交、通商等方面仍不乏创新之处。

最晚至春秋时期,中国便萌生了内涵明确的“大一统”观念。自秦汉以降的两千多年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

——摘编自朱浒《从清史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有历史的必然性,中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人民群众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公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二者的板块式结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贯通融结合。

——摘编自孙代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点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清政府对中华文明创新性的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还有哪些重要特点,并简要说明。
2024-06-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等校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同菲律宾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日益兴盛。清朝张荫桠所著《三洲日记》:“明万历三年,(墨西哥)曾通中国。岁有飘船数艘,贩运中国丝绸、磁、漆等物,至太平洋之亚冀巴路商埠(即今阿卡普尔科港),分运西班牙各岛(指西属美洲各殖民地)。”

——摘编自沙丁、杨典求《中国与拉丁美渊关系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加速全球扩张,中国与拉美国家被拖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门户,东西方贸易日趋兴盛,以及拉美国家对廉价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的影响下,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自此,中拉之间开始了直接的官方通商,双方的贸易往来在民间贸易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与此同时,中拉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发展,如1905年,中国曾派员参加墨西哥成立的万国地理学会;1911年,墨西哥著名医生刚萨利亦曾应邀来中国参加防治鼠疫的学术会议。

——摘编自郝惠、杨俊广《近代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关系简论》

材料三   中国与拉共体(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有4层含义:第一,拉美各国是“一带一路”的共建方;第二,“一带一路”没有“中心一外围”,中方虽然是“一带一路”的发起方,但没有将自己视为或置于中心位置,始终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三原则;第三,可以使拉美地区整体参与“一带一路”;第四,拉共体成员国中尚未与中国大陆保持外交关系的,可以借助中国一拉共体论坛与中国开展对接共建“一带一路”。

——摘编自谢文泽《中国—拉共体共建“一带一路”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早期中拉交往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拉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代中拉关系发展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俾斯麦担任宰相期间,德意志帝国实行均势外交,缔结了以下主要条约(见表)。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将俾斯麦解职,并拒签再保险条约,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时间名称参加国内容简介
1873年三皇同盟条约德、俄、奥如果遇到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三国应该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
1887年地中海协定英、奥、意在俾斯麦的推动下,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
1887年再保险条约(相对于德奥同盟条约)德、俄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爰晟《卑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

材料二   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亨利·基辛格博士有句名言:“至少300年来,德国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欧洲稳定的关键所在”。自从1871年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后,德国就没让欧洲和世界歇心过。这个能量特别巨大的民族,表面严肃但内心却蕴藏着炙热的欲望岩浆,他们不甘平庸的行为,希望“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杰出”,结果却是“要么像圣人,要么像魔鬼”。

     ——摘编自孙恪勤《德国,走向政治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均势外交的特点,并指出1890年后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以他官与三省长官共同参议政事,即为宰相会议。唐初建立政事堂,自此以迄五代,宰相会议始有制度化的决策方式。宰相会议的内容十分广泛,举凡军国事务,都可以进行讨论。宰相会议对于各种政事在讨论后所作出的决策,一般即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上报皇帝批准后,作为与诏令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者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皇帝对于中书门下的奏状不予批准,则其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帝的诏令,在一般情况下也要经过宰相会议讨论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始正式第一次。

材料二   唐五代,在宰相会议中实行集体决策的制度。在政事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通过,而是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于决定的决策向皇帝上奏状时还必须有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如果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为废状。如果宰相意见未取得一致,各以己见上奏,则属于违反联署制度,往往要被解除职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宰相会议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的宰相会议制度。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这一时代,地球仪、望远镜等科学仪器以及各种标本成了人类理性和希望的象征,为了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并作出分类,欧洲各大学都建立了附属植物园和博物馆。与自然(物)的发展和解放相对应的,是人的解放,而且以个人为基础的自然法的人权思想,还把教育看作是人权的一部分。1792年,由孔多塞起草以公共教育委员会名义向国民议会提出的《关于普遍兴办公共教育的报告及其法律草案》指出,“更加完善的图书馆,资料更多的博物馆标本室,规模更大的植物园、农艺园等,也都是教育手段”。在经过产业革命到了19世纪后半期以后,近代国家体制形成,国家掌握了教育的主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整顿和建立近代公共教育制度的时代,与此同时博物馆被有系统地加以整顿,从而体现出国策启蒙的性质。

——摘编自日本学者伊藤寿朗《博物馆概论》

材料二在中国,把“博物”一词视为一门学科滥觞于19世纪的后半叶,1848年,晚清名臣和学者徐继畲在他所著的《赢环志略》中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军事博物馆和历史文物馆。其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都先后发表建立博物馆的观点,以开启民智、富强中国,得到了光绪帝的赞同与支持。1905年,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建立起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为了方便观众参观,张謇认为博物馆应当将收藏与陈列分开。1912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中华民国的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即国立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国子监旧址成立。1933年4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其宗旨为“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科学知识之资料,为系统之陈列,永久之保存,借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辅助民众教育”。中共在苏区和解放区都兴办了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宣传党的政策,鼓舞民众的斗志。

——摘编自马立伟《博物馆志愿者教育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博物馆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历史发展与博物馆兴起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3-04-19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勋、译述。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原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翻译活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10 . 历史进程的特点是在时序中的绵延、在联系中的变化。

材料一 封建制的核心是领主附庸关系。这种关系有一个关键点:统治是有限度的统治,效忠是有限度的效忠,即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附庸违背了契约,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如果领主违背了契约,附庸认为他们同样可以不承认领主。因此,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中有“忠诚”,同时也有“撤回效忠”,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据侯建新《早期欧洲文明建构及影响》整理

材料二 在英国,“议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谈话”,本指国王与贵族交谈和谈判。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此后的议会都以该年的议会为榜样,那届议会因此被后世称为“模范议会”。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英国议会的发展体现了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的什么变化。
2022-07-1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