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81 道试题
1 . 1868 年,在华工聚集的澳大利亚本迪戈市,有三分之二的华工选择与中国国内的女子结婚。在1871年前,90%以上的华工生活在矿区,到1881年虽然矿产枯竭,但这一比例仍高达65%。这反映出当时澳大利亚(     
A.移民文化认同面临挑战B.华人聚集区是中国社会的延伸
C.排华风潮阻断族群融合D.华工成为采矿业的主要劳动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 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耙.耱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第二条 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第四条.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第五条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水稻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途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人类为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2024-05-2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国崛起从来就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有学者就近代英国崛起提出如下研究思路,并进行了相关论证。

序号崛起途径论证
(1)务实发展军事力量,以质取胜英国利用有利的地缘条件全力发展海军,不断革新技装备和军事理论,提升军队建设的质量;积极对外扩张先后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2)利用“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3)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成“为世界工厂”
(4)创新制度,保持政治稳定
参照(1),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3)(4)中的任意两项进行简要论证。
2024-05-1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已婚妇女未经丈夫允许禁止外出工作。19 世纪中叶前,法国就职妇女主要是女工,第三产业中妇女职员仅为15%,而到1906 年这一比例提高到39%。这些变化表明(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日益成熟B.女权运动举步维艰
C.技术革命影响妇女职业角色D.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2024-05-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1-13世纪是西方经济史著作中的“伟大的垦荒时代”。这个时期欧洲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但很多地方清除森林不再只为了补充耕地,而成为一种不断侵占牧地、沼泽与森林的占夺运动。这一行为(     
A.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结构B.破坏生态成为黑死病的诱因
C.源于印欧人迁徙的影响D.为欧洲社会近代化奠定基础
2024-05-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39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经费极为窘迫的情况下,调拨赈济粮达7227.4石,救济款809716.8元,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互助互济,在赈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当时(     
A.军民团结粉碎日寇的疯狂抵荡B.灾害救助以民间力量为主导
C.边区政府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D.国民政府社会保障存在缺陷
2024-05-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2024-05-13更新 | 83次组卷 | 95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皮伦尼(1862—1935)在概述资本主义社会史时注意到“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这种“反复轮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如图为据此绘制的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据此可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市场自由竞争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C.经济政策适时调整D.国家垄断宏观调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阿玛尔纳艺术是指埃及新王国时期十八王朝法老埃赫那吞推行宗教改革时的艺术。如图是典型的阿玛尔纳艺术作品《庭园中的埃赫那吞夫妇》(壁画),在这幅壁画中,埃赫那吞和他的妻子被描绘成在庭园中散步,他们的姿态放松,面带微笑,享受着家庭的快乐时光。据此可知,该作品反映出阿玛尔纳艺术具有的显著特征是(     

A.推崇神权至上B.凸显法老庄严形象C.反对宗教迷信D.注重现世生活情趣
2024-05-1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和法规,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以“国家全保、企业负担”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别实施国企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两套社保体系,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不断推进。1984年以后.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的办法在全国推行。后又将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1986年,作为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体制创新的阶段。

——摘编自赵康《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材料二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习借鉴苏联经验,分别针对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出台,在企业职工实行劳动保险模式,费用由企业承担。企业劳动保险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进一步演变成单位保障制度,由单位或集体承担各自保险支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单位保障制度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为了降低企业负担,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国家开始对企业职工养老制度改革,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起“统账结合”模式,资金来源由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国家财政兜底组成,先是在辽宁等地改革试点,随即推向全国。

——摘编自沈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特点。
2024-05-0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