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社会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其社会管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宋代文官成为皇权的代言人和地方社会管理主体。……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官僚贵族和富商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宋代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人们为了利益的争夺,都慢慢撕去了“温情的面纱”。士大夫整夜宴饮,丝竹歌舞不断,富商大贾穿戴奢靡,僭越成风,连普通百姓也跟风效仿,相互攀比。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充分发挥了管理才能,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辅之以朝廷律法诏令,最终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社会管理氛围。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材料二   建国后国家农村治理政策(部分)一览表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置乡镇政权、取消行政村建制。合作化期间形成村社合一局面
1958全国各地纷纷撤销乡政府,建立党、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83撤销人民公社、重建乡镇政权
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进入发展快车道
2002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2005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国家取消农业税
2008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12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2018国务院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3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摘编自孙正、王玉坤《从“绅治”“统合”走向“数治”:乡村治理情景演变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独具特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后国家乡村治理的特点;谈谈对我国乡村治理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并波及全球的大萧条彻底粉碎了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自我修复”的神话,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彻底破产,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时而生。二战后,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支撑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滞胀”困局,凯恩斯经济学束手无策,渐失主流经济学尊严与地位。

——摘编自刘儒《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发展》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在国内战争时期,俄共(布)正是按照列宁的思想,采取了“最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在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一齐袭来的形势下,俄共全党上下,一致决定从19213月起,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随着19251926年快速工业化的起步,对工业的大量投入,城镇人口的膨胀,都需要农业供应粮食和轻工业原料为其提供支撑。从制订1925年的年度经济计划开始,到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方案,计划经济得到一步步发展和强化。从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前期,经过两次大讨论,两次改革,连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引入部分商品市场机制也未能获得成功,更谈不到对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有所改革了。

——摘编自马闪龙《苏联计划经济走过的坎坷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原因,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体制)的演变历程,并谈谈你对经济政策(体制)调整的认识。
2023-07-2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英国工党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选择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成为每一个英国公民都可以享有的基本权利。19487月,当《国民保险法》《国民保健法》等法律在全国生效的时候,英国首相艾德礼发布讲话,他说,即将开始生效的各项社会保障法,对每一个英国公民都是普遍的和有效的。英国政府社会保障立法涉及英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几乎所有方面。这些社会立法所建立起来的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人在未成年时享受母婴补贴、家庭补贴以及免费学校餐待遇,成年时期享受失业保障、健康保险、工伤保险等。英国政府制定的这些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政策与措施,使得英国建立起一种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焦晓鹏《战后英国福利制度变革评析》

材料二   19591964年,英国公共开支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而其中除防务之外,福利开支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项目。19651966年度的这项开支(包括教育)达到65亿英镑,而20年后则接近920亿英镑。20世纪70年代,英国“滞胀”现象达到高峰,年均经济增长率在2%以下,有时还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保守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于1979年以一票多数击败工党政府,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上台组阁。撒切尔政府大量削减各种补贴,包括住房、医疗、失业、教育等,这些削减对社会下层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但它不敢根本否定福利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期间以及二战后初期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撒切尔政府调整社会福利政策的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政府应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哪些角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欧洲纺织业大量兴起,每天巨大的生产量与市场需求量使得依靠人力手工已经无法满足,从而促进了人们的思考,科学家将目光投入力学与热学,思考力学与热学如何产生能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直接为科学的变革提供大量的课题。不论是中国还是中东,都有非常宝贵的技术传入欧洲,例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这些技术为欧洲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研究造纸术中的化学科学和指南针中的天文学。印刷术则直接将科学的研究成果出书印刷,使得更多普通的百姓也能对科学有所认识,从而推动了科学革命的产生。

——摘编自田梦圆《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巨变》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人类在技术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就:在合成化工、能源与环保、材料与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微电子与光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网络、科学仪器与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与微机电系统等领域,高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成为推动生产力空前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为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方法与手段,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与进步。

——摘编自路甬祥《百年技术创新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创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洋洲岛屿地区的华人社会最初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近代西方列强在大洋洲进行殖民开发并重组太平洋贸易网络的结果。除了以广东人为主的华人劳工移民外,大洋洲岛国的华人社会主要来自从事进出口贸易及零售业的小型华商群体,他们编织并维持了一个跨度空前的海洋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移民的抵达使得岛国华人社会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变化。随着中国在跨太平洋网络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岛国华人移民与母国的互动更加频繁,其生计呈现出更加依赖中国的趋势。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与美拉尼西亚部分岛屿遭受日本侵占或沦为激烈战场,许多华工被迫转移。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大洋洲岛屿地区普遍放弃契约劳工制度,由澳大利亚实际托管的岛屿对华人移民也宣布了禁令。华人移民在岛屿地区加剧离散,华人社会的分布更为广泛,第一代移民只要没有回国,均充分入籍归化或与土著联姻。巴布亚新几内亚比较具有代表性。据巴新官方统计,1966年共有2455名居民自认是华人,其中生于中国的华人566人,但仅282人保留中国国籍;到2000年时,几乎全部华裔人口都已经是巴新籍或澳籍。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大洋洲多数岛屿地区摆脱托管身份实现独立或自治,各国均把发展对外商贸和吸引外资视为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手段,加之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至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推动“脱欧入亚”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些都促成了所谓“新华人移民”群体的诞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费晟《海洋网络与大洋洲岛屿地区华人移民的生计变化——以瓦努阿图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至二战后初期大洋洲岛屿地区华人移民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华人移民”群体的主要职业构成,并谈谈这一群体对大洋洲岛屿国家发展的贡献。
2023-06-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世纪开始,外国资本家便开始在中国开设商行,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随着19 世纪40年代贸易专利权的取消和通商口岸的开辟,洋行成为对华贸易的主导,并发展出一些行业的巨头,如英国的怡和、宝顺等。这些大洋行不仅垄断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而且还兼营金融业务,如掌控国际汇兑、提供进出口贸易的资金周转、承办中国政府的借款等。近代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复杂性,不仅包括英、美、德、日、法等多个国家的银行,其在华发展既有自身利益的诉求,也有服务母国政府的考量,既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等。

——摘编自魏鹏飞《近代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程研究》

材料二   1991—2000年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增长表

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亿美元)42.955.375.8118191299379341317344.44
年增长率(%)28.937.155.761.956.526.8一10一78.7

*注∶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危机影响,跨国银行对跨国市场采取了较为谨慎的策略,纷纷收缩在华业务,导致1998年和1999年在华外资银行的总资产有所下降。

——摘编自刘燕《外资银行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研究——动因、行为与环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并谈谈你对其发展“复杂性”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变化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11-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11月段测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陈亮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内忧外患十分严重,为此,陈亮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主张。他认为,宋初立国的那些制度,由于本身存在缺陷和后世执行中的错误,迫切需要加以改革。他说宋太祖制定的“经画天下之大略”,主要就是约束地方官吏的权力,结果郡县不得以一事自专也。这个“经画天下之大略”虽奠定了宋朝一百五六十年的统治基础,但这套统治制度本身存在着弊病。后世的统治者不仅没有认识到这种统治制度的固有缺陷,反而将这种体制的缺陷进一步极端化,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没有摆脱这种对地方政府“柬之不已”的统治思路:其结果是“天下之势实未尝振也”。陈亮认为,政权、兵权、财权的高度集中,造成了郡县空虚,无力抵挡外敌的入侵,最终导致“版舆之地半入于夷狄”,龌龊拘挛,日甚于一日”的局面。他崇尚皇权,但对宋孝宗的专断独裁非常不满,认为专杈不得人心,必然要招致天下人的非议与怨恨。在过度专制的体制下,君主事必躬亲,必然会导致很多错误,他主张,君主要把很多事权交与大臣,自己做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履行君主应该履行的职责。

——摘编自徐军、鲍新山《陈亮改革思想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亮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亮对宋初政治制度的认识并谈谈你对这认识的看法。
2022-11-15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入党为荣

20世纪20年代,知识青年一跃崛起为时代发展的急先锋。而青年学生每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荣成为这一时期蔚为独特的社会现象。这其中,许多知识青年是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

1926年前后,由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约占共产党员人数的3%。广州作为当时国民党的大本营,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占广州中共党员总数的1/7,占知识分子党员的3/4。而且,伴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出现如此流动,与国民党内部组织结构不严密、党部运作低效率,使得"党力"不彰成为一个严重的痼疾有关。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纪律的政党,不仅对知识青年的入党严格慎重,而且以铁的纪律加以约束。其时,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吃苦的工作我们自己争来做,占小便宜的事情让给他们"。尤其是有"做官倾向"的党员,被斥之为"腐败堕落"的"机会主义倾向",共产党要求"严厉取缔"。这种鲜明反差引发了富有革命热情的知识青年的强烈共鸣。

——摘编自杨东《近代史上"入党为荣"的社会现象回眸》

谈谈你对20世纪20年代知识青年"入党为荣"社会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3-22更新 | 741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衡水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