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1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材料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的发展对于干部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党决定将210万野战军变成工作队。1949年,毛泽东指出,军队就是一个学校,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受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对付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善于领导工人、动员组织青年、管理工业和商业、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此后,解放军所到之处,大量官兵被留在地方工作,大量干部人才前往东北、西南和西部地区支援党的解放与建设工作。

材料二   如表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继颁布多项文件加快干部培养教育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新中国干部制度

文件对干部工作的相关规定
《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1949年)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下工作,建立党内监督机制
《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1年)党在学习问题上的任务,就是彻底纠正任何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危险倾向,领导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条例》(1952年)条例包括总则、奖惩种类、奖惩办法、奖惩权限、奖惩程序以及附则共642
《关于政府干部任免手续的通知》(1953年)今后凡属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范围的干部,在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之前,仍需按党内管理干部的规定经过审批
《关于19531954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1953年)全党主要干部要有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正确利用苏联经验

——摘编自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干部队伍建设的变化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2 . 【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各地乡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查》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发展基础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为1923—1925年苏俄(苏联)租让简况。租让制的实施旨在(     
年代国家内容
1923德国一百万公顷森林资源
1923英国勒拿河地区的金和铜及其他有色金属的开采
1923瑞士兴办轴承厂
1925美国开发12492英亩的锰矿和萨哈林岛的煤
1925荷兰建立俄荷木材公司
A.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B.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D.实现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
4 . 有一位地理学者这样描述独立前的拉丁美洲:“拉美多数人口居住在环大陆一圈的城市集镇中,其中多数集镇人口不多于400人。内地则是一些极分散居民点,庄园是其活动中心,庄园面积极大,而庄园牧场上的工人寥寥无几。”这种环境造成拉美地区(     
A.封建统治得以长期延续B.种植园经济趋于衰落
C.统一政治权威难以形成D.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5 . 如表为13-14世纪英国中等农户收支情况,这反映了该时期的英国(     
收入部分粮食收入:78先令
畜牧收入:25先令4便士
劳工收入:0.7英镑
总计:117.3先令
直接消费部分口粮消费:32先令
种子扣除:22.4先令
总计:54.4先令
进入市场部分穿衣支出:17先令
租税支出:15先令
净余值:30.9先令
总计:62.9先令
商品率53%
储蓄率(扩大再生产部分)26%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B.农村商品市场逐渐扩大
C.城市经济联系日益紧密D.农民消费观念根本改变
6 . 罗马帝国早期的纪念碑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皇帝出征和向士兵讲话的场面,到了帝国后期,皇帝形象高大,超乎常人,士兵形象则渺小模糊。皇帝的不同形象体现了罗马帝国(     
A.君主政治的发展B.对外扩张的频繁
C.海外贸易的发达D.文学艺术的繁荣
7 . 1980年,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撰写的《短缺经济学》出版,该书从企业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资料的短缺入手,分析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图景,系统揭示了长期短缺经济现象及出现的原因。1986年,该书中文版面世,社会反响强烈。这一现象出现是由于当时(     
A.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B.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C.东欧改革经验影响深远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8 .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开展三线建设,重点开展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等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湖北十堰地区建成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以二汽为代表的三线建设(     

A.推进了中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
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提高了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9 . 如表是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关于印刷术和其他发明的表述。教科书表述的变化反映了(     
内容出处
自文学复兴,学子日增,需书日亟,适德意志人约翰哥丁(JohnGutenberg)于西元一四五○年发明活版术《共和国教科书·西洋史》,傅运森,1913年
公元一四五○年,德国人约翰哥敦堡(JohnGutenberg)发明活字版法,按中国发明活字版在北宋时,概比欧洲早得多《现代初中教科书·世界史》,傅运森,1929年
欧洲中古末的三大发明(罗盘、火药、印刷术),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西渐所影响,因为他们所自称的发明,都在中国已经盛行之后《本国史第2册·新课程标准适用(第15版)》,傅纬平,1933年
A.政府宣扬传统思想B.西方科技影响了中国社会
C.国人追求民族复兴D.中国近代教育与国际接轨
10 . 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的争论。左宗棠认为,“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外患自无隙可乘”;浙江巡抚杨昌濬则指出:“西洋各国以船炮利器称雄海上已三十余年,包藏祸心,莫不有眈眈虎视之势。”上述材料说明(     
A.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远超西北B.顽固派与洋务派间分歧严重
C.外交关系影响晚清国防战略D.边疆危机强化清廷忧患意识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