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奏疏:“秦……用商鞅之法……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盐铁论·非鞅》:“大夫(桑弘羊,汉武帝时期主管财政的官员)曰:‘昔商君相秦也……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注:赡是充足富余的意思)。’”


(1)材料一中“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些机制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分析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和桑弘羊对商鞅税收改革的不同态度,并简要分析其态度不同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法律体系的认识。
2019-11-01更新 | 522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9年湖北省荆门市两校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龙泉中学、宜昌一中)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作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材料二 历史学家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后,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但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成为公众关注的亮点。
(1)材料一中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成立的背景有哪些?为什么说它“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
(2)材料二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举出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体现出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
2016-11-2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荆门市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陈晓楓、苏艾平《英国封建政治的特质与宪政的生成》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三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渐变1: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渐变2: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渐变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渐变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渐变5: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法案中对议会和国王的权力又做出了怎样的规定?这对英国政治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现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5 .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三近年来中关关系大事摘录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抚显然与汉州、唐道不同,……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和行政复查制度。宋代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所继承,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都采取了分权制衡原则。……就此而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府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汉族政治集团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届总理,他虽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他却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李光耀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新加坡的发展,一是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三是1961年出台“1961—1964年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宣布将“动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掌握的资源”以支持经济发展,但又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将来工业化的很多部分要靠国内外的私人企业”,它实际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东亚模式”的基本原则,结果,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达到了8.8%和8.5%。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光耀治国措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西方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肄习之。”

——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卫生”观念在传播模式上的特点及影响。
2020-09-0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近代以来欧美强国的经济地位和相互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1600年人口20万,1750年,人口67.5万(占全国人口的11%)。人口的增长,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发展,伦敦定期货运服务在16世纪20年代获得较大发展,伦敦还是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伦敦全国干线公路枢纽地位形成于1730—1750年间,伦敦还是全国的信贷网中心。当18世纪90年代拿破仑侵占阿姆斯特丹后(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航运和世界融资的中心,荷兰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打击了处于巅峰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开始取代它的位置,发展为世界货币市场中心。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27年7月,英国、法国以及美国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长岛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试图稳定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主动调低利率,引导资金回流英国,维持英镑汇率稳定;增加美国产品出口,用低利率促进纽约金融中心地位的提高。               ——节选自《大庆晚报》2009年4月25日
材料三 美国和西欧各国存在着许多共性,如共同的历史、文化、政治价值观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这是它们之间建立联盟的可能条件,但并非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政治或经济利益上的一致。……只是在大战以后,西欧与美国都面临着一个它们认为的“共同的劲敌”——苏联!这才使它们“求同存异”结成联盟。
——《欧洲在美国心目中地位的变化》
材料四 公约的初衷并不在于要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在它所代表的是什么……表明了战后欧洲(和美国)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一种分享信息并在国防、安全、贸易和货币制度及其他许多领域里合作的意愿。——《战后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伦敦经济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成美欧合作的因素。材料四中的“一种分享信息并在国防、安全、贸易和货币制度及其他许多领域里合作的意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何典型表现?
2014-10-21更新 | 3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湖北荆门市高二下期期末质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