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新中国的新闻话语]

材料   1956年,《人民日报》以《致读者》为号角,宣布改版开始,阐明改版内容: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改进文风、活泼空气。社论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有许多问题,虽然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应该在群众中加以广泛的宣传,但是这种宣传也并不能排斥适当的有益的讨论。相反,这种讨论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答案的正确性”。据改版后78两月的统计,62篇头条新闻中,反映经济建设的31篇、文化教育5篇、人民生活5篇,会议新闻2篇、涉外新闻14篇、公告性新闻4篇。

——摘编自邓铭《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与新闻理论话语重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背景,并谈谈这次改版对新时期我国新闻发展的启示。
2022-12-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商业广告]

材料一   “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音,其吟哦俱不同”

“浴处挂壶于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叠成楼阁之状”

(《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医药铺外竖牌)“治酒所伤良方集香丸”“五劳七伤回春丸”

“亏便亏我也!谓价廉不称耳。……人莫不笑之,而买者增多”

“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摘编自唐成飞《宋代商业广告色议》

材料二   伴随着商帮的兴起,明清时期的广告突破了宋元以来的地域性,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展,开始转向大众传播。商业字号开始出现,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商人使得以广告为代表的商业经营更具特色,并注重自身广告的真实性。以晋商会馆广告为例,不仅凸显了晋商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保证会馆关公像及行业道德碑刻也成为晋商文化及品牌信誉传播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范妍妍《明清至近代晋商广告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广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时期的商业广告。
2022-12-0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2-01-13更新 | 364次组卷 | 40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准确且不能与材料重复,叙述清晰且要史论结合。)
5 . [国际货币体系]

材料一   18701914年,英国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国际金本位制为基础,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出输入;实行国际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买卖黄金,公民私人可以自由进口和出口黄金。19世纪后半叶开始,法国、德国、丹麦、俄国和日本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澳大利亚、印度和埃及等国家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或使其货币盯住英锈。

——摘编自张新颖《英国霸权下的国际金本位制——从霸权稳定论看18701914年的国际货币体系》

材料二   1二战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

国家工业生产总额比重出口总额(亿美元)资本输出(亿美元)黄金储备(亿美元)
二战前战后二战前二战后1938194519371947
羑国42%53.4O%3.199115168127.9228.7
英国11%11.20%26.318.222914041.420.2
法国5%3.90%9.62.33915〜2027.25.5
德国12%4%23.81.64000.30
日本3.60%1%1212.60

2主要国家货币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所占份额(单位:%

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美元7171.171.56765.965.866.764.764.264.261.65
日元6.46.15.14.43.93.93.63.23.13.133. 23
英镑2.92.82.72.82.83.43.64.44.54.054.34
瑞士法郎0.20.30.30.40.20.20.l0.20.20.130.11
欧元17.918.319.223.825.224.924.225.826.126.4227.75
其他1.61.41.21.621.81.71.71.92.072.92
合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摘自董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国际货币格局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导下的国际金本位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货币格局的认识。
2022-12-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邦时期,古希腊人在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将自然界物质作为整体的生态意识;城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使得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形成了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界以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态意识;随着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研究的深入,他们还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是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宗教、哲学以及对经济发展追求的影响,形成了敬畏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界和始终以人为中心的特点。

——摘编自汪烽《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研究》

材料二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如荀子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他把天、地、人看作是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说”,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的生态系统论认识。这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但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赵杏根《西汉儒家生态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生态思想做简要评价。
7 . 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的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上层的统治一一国家治理,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来为政治统治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基层的统治一一社会治理,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从直接统治的乡亭里制到间接控制的保甲制的演变,只是为了适应乡村社会组织的变化,更为有效地统治乡村。因此,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藕合治理机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

材料二 罗马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军事主义结合的一个体系”。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起一套中史政府行省机构一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营理机构,这对于帝国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地方治理体系的控制是非臂有效的。这就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双重治理体并不存在,如中华帝国那样长期的、可调适的相互渗透、嵌入和依赖等良性互动关系。

——摘编自梁作槲《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古代中国相比,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古代国家治理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宪政体制支配政治权力在形成和行使的过程中,规范着社会政治体制,决定着政党政治的状态和作用,同时,政党政治的得失对国家宪政体制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即使相同的国体,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宪政体制 很难一墩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而应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其根本.点在于政府权力之 上有一套更高的法律,它在对政府权力进行规限;在法治下运行的有限政府,方能实现权力 的有效制衡;保障民众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与有序,才能形成对权力的民主监督。

——摘编自周淑真《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宪政体制”自拟一个具体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明晰。)
9 . [政治对抗与现代化]

材料   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动员会提高人们的期望,而经济发展则会提高社会满足人们期望的能力。因此现代化孕育新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分化,他们被迅速动员进入政治领域,从而形成冲突。变革引起冲突,冲突促进变革。从有序到无序,再从无序到有序,没有昨天的和前天的动荡与混乱,也就没有今天的稳定,繁荣与发展,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摘编自黄毅峰《政治冲突:现代化的阻力还是动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或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冲突与现代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2-12-02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政府为了支付发展资本主义的费用,国家的财源唯靠农民的租税,“政府次得在地税上做文章”。明治政府于1873年7月颁布《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主要将过去的实物贡租改为以货币交付地税,由土地所有者缴纳,重新确认土地所有权,明治政府发给土地持有者的券,确认土地归个人私有,并可自由买卖,这样,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土地商品化和租佃契约化确立。

1861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国务会议批准的《农民改革法令草案》,法令包拾17个文件,……对于土地,俄国政府这样规定,把全国分为三个地带;非黑土地带主要属十工业区,土地价值不高;黑土地带,地价昂贵;草原地带,地广人稀,以休耕为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对于份地不做明确规定,……在非黑土地带和黑土地带,当地主拥有土地只古全部土地的1/3时,即使农民份地没有超过最高标准,地主也有权实行制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农民对份地只有使用权。在不欠债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赎买宅园地,赎金额要同地主协商;至于买份地,则必须事先取得地主同意,赎金一般远远超过土地价格。

——摘编自余龙生、周振华《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材料二   在俄国,“要剥夺农民,不必像在英国和其他国家那样,把他们从他们的土地上赶走;同样也不必用命令来消灭公有制。请你们试一试,超过一定的限度从农民那里夺取他们的农业劳动产品,那么,尽管你们用宪兵和军队,也不能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上!

——马克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与俄国在农业改革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与俄国土地改革措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