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古代世界的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帝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清理路面上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帝国统治者的国家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帝国道路交通网络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明清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古代世界的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帝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帝国统治者的国家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帝国道路交通网络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运动时期处于世界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正值强盛时期(清康乾统治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经过耶稣会士翻译介绍到欧洲大陆去的。他们的目的原想证明儒家文化与基督教的一致性,从而为自己传教扫平道路,却不曾想为反宗教论提供了极好的攻击宗教文化的武器。当时欧洲正处于反对宗教而主张理性的时代,而非宗教的儒家文化来得正合适宜,因为罗马教会认定孔子学说为“异端邪说”,那么“异端邪说”的儒家学说必然会被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用来攻击罗马教会本身。因而他们对于非宗教的孔子学说的理性观给予了热烈的欢迎和崇拜。

正如赖赫韦恩在《中国与欧洲》一书中说:“那些耶稣会中人,把中国经书翻译出来,劝告读者不但要诵读它,且须把中国思想见诸实行。他们不知道经书的原理,刚好推翻了他们自己的教义;尤其重要的是,他们不但介绍了中国哲学,且将中国实际的政情亦尽量报告给欧洲的学者,因此欧洲人对于中国的文化,便能逐渐了解,而中国政治也就成为当时动荡的欧洲政局一个理想的模型。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德性的民族了。”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界的意义。
5 .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地区统计简表(部分)

今地区唐代五代宋代元代今地区唐代五代宋代元代
北京13江苏296
河北312上海44
山西1410浙江515649
山东123福建618511
河南221112四川6315
陕西717江西7822494
安徽2015湖北1710
广东21399湖南87021
港澳1广西101
贵州113海南2
云南1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到15世纪末,欧洲已有40多所大学,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其中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内涵丰富。大学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控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反而对所在的城市经济繁荣大有好处;在大学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书院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大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3-06-3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民法与社会治理】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进行调整,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内部生活条件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一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的转型是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原动力。公丕祥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说:“推动中国法制变革的主要根源来自于近代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的处于变化状态中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中国法变革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方向。”由于“中国近代政府经常陷于政治危机中,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无论清政府、民国北京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它们均需要通过全面的法典编纂工作,对外以期达到收回领事裁判权,对内以法典作为推行新政的基础,树立法治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摘编自张生《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制订民法典的作用。
7 . 【欧洲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有着独特的特征,这种独特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市场中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更为独特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具有从未有过的自治性,它不仅拥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组织城市管理体系的权力。每个城市都是一个自治的市民社会,各自制订法律、自行征税、自管司法、自行铸币,甚至根据各自需要结成政治联盟、自行宣战或媾和。中世纪城市自治的核心表现就在于它有权制订自己的对内对外制度,当时的城市制度主要包括以保护和促进商业和工业为主体的私法制度和以城市政治制度为主体的公法制度。

——摘编自王国金、张镭《中世纪欧洲城市制度及其法律意义》

材料二   下表是英国在不同时期为解决城市问题颁布的法案

年份名称内容
1601《济贫法》修正案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48《城市公共卫生法》解决城市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866《城市环境卫生法》旨在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1909《城市规划法》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建设
1945《工业分布法》旨在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1946《新城法》解决卫星城市的发展问题
1949《国家公署和乡村通道法》政府管理乡村交通工作
1952《城镇发展法》关于城镇发展的法律条例

——根据【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城市问题的特点。
8 . 【明清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了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而疏于男子之纵欲”,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起就带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影响。
2023-04-27更新 | 65次组卷 | 32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武昌首义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西方古代与近代移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以来,希腊发生了很大变化。当遇到外来的侵略者或者人口增多时,希腊人会大量地殖民到海外,许多农民因丧失了土地而陷于贫困或破产,也有一些自由民因为债务逐渐沦为奴隶、他们中的许多人因此纷纷移居海外,谋求出路。希腊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向海外输出商品,而原料也越来越缺乏,后来希腊就在海外设立商站并逐渐形成殖民地。也有不堪贵族压迫的平民或政治上失利的贵族远离本国,另觅新土。于是,公元前750年左右到公元前550年左右,希腊人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殖民运动。早期的希腊殖民地具有农业性质,后来许多农业殖民地变为农业和商业殖民地。这种殖民地自己的手工业也有发展,它们把大部分商品转卖给邻近部落或者提取粮食和原料,同时增加对宗主国的输出。

——摘编自李天祐《古代希腊史》

材料二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


   

材料三   政党的意识形态定位决定了他们将从何种角度来阐释移民这个复杂的问题。对于主流政党来说,移民议题的挑战在于它是一个复合议题,涉及多个政策领域。首先,是否接纳外国人进入本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经济政策的问题;其次,外国人应该享有哪些权利涉及所在国的福利政策,选举制度等;此外,移民的融合还涉及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关系到所在国的身份认同,价值观等因素。移民问题的复杂性给政党移民问题塑造提供了不同的方式。

——王丹逸《政党政治视角下的德国移民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希腊殖民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主要从哪些方面考虑移民问题?
2023-07-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