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1月16日,德意志帝国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向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发送“建议与墨西哥联盟结成对抗美国的军事联盟”的加密电报,被英国情报机关提前截获并公之于众,引起了美国愤怒。同年,美国切断了与德国的所有外交关系,并向德国宣战。下面是有关“齐默尔曼电报”的两则史料。

   

史料一“齐默尔曼电报”加密原文

史料二《齐默尔曼电报》

(美国作家塔奇曼的早期作品)

——改编自《齐默尔曼电报事件》

材料二   我曾在2月3日告知各位:德意志帝国政府已于2月1日宣布,德军潜艇将不受一切国

际法律和人道主义束缚,一切试图靠近英国、爱尔兰、西欧和地中海的德国敌对国港口的船只,德军会一律击沉。这是无差别攻击,这是对全人类的宣战。……我们的目标不是复仇,亦非以胜利证明我国的强大力量,而是捍卫世界和平与正义,反对独裁、专制国家……在世界和平遭到破坏,各民族的自由受到威胁的大背景下,我们既不能、也不该继续保持中立,只要这些被统治集团操控、而不是人民主权的专制政府依旧存在,世界和平与自由就永无安宁之日。在这一情况下,我们放弃了中立。

——改编自1917年4月2日,《威尔逊总统对德国宣战演讲》


(1)分别阐述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价值。若研究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为例,就“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7-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与晚清以来中国“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
2023-03-0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方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二所述的中英“礼仪之争”。
2022-09-1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由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正如有人所说:“一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以1917年激进的革命形式——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自由’的形式为代表。诚然,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对此,时任美国国务卿兰辛讲道:“总统关于自决权的宣言,会在许多地区引起麻烦。”在俄国革命刚刚成功的191711月,列宁起草公布了《和平法令》:主张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蔡珊珊《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比较》

材料二   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事实证明,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著《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的医药学,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宋政府设有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和“医学”,开设国家药局,建立校正医书局。外国药物大量传入中国,在宋代官私编纂的医药书籍中,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宋代医药的分类比过去更加完备,计有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眼科、产科、针灸等科。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的主要人物,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提倡过西医。梁启超更是在1897年在上海《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大力倡言“西医强种”之说。于是,以西方医学作为手段以求保种强国来挽救危亡的观念,构成了维新派的医学维新的思想基础。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医学救国论”成为最时髦的名词。医学救国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

——摘编自聂春燕《简述近代中国的医学救国思潮》

材料三 建国初期,全国面临着缺医少药的严重局面,为贯彻“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最终达到“中医科学化”的目的,在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一批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班和函授班。中医进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迄至1953年底,全国进修毕业的中医学员共2万余人。

——摘编自毕小丽《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1949-195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医药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医学救国思潮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进修开展的原因及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前后,英格兰每年的煤炭产量大约是250万吨。英国的经济能比荷兰更长久、更持续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英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且较早、较大规模地进行开发利用。随着英国人口增长,到16世纪晚期,可供做燃料的森林面积缩减,英国面临一场能源危机。1640~1649年间木材价格比1450~1459年间上涨了约5倍。英国在18世纪靠大批开发煤炭这种能源储备摆脱了木材短缺的困境。煤的使用逐渐从单纯提供热能向主要提供机械能转变。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从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的转变》

材料二   能源转型示意图


——摘编自张宁等《国内外能源转型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际能源转型的规律特征。
2022-03-16更新 | 21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崀山培英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三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单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3)概括上表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8 . 1958年,美国第七舰队和美国空军部队举行了一场针对中国的海空联合演习,其中一部分轰炸机用替代物做了“投掷原子弹”的演习;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高空侦察机仍不时侵入中国领空,对工矿设施和军事工程进行拍照定位。这些史实可用于研究中国
A.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B.对苏联“一边倒”的原因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成就D.研制“两弹一星”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人(今河南南阳),约生活于公元150~219年。张仲景指出:“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反对墨守陈规,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千余年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在其著作中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所以历代医家推崇张仲景为医圣,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攻读医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仲景被尊为医圣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