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一战结束后,英国陆军部寄给张全杭的一枚“战争勋章”。勋章为铜质,直径3.6厘米,通长15.6厘米,正反面有不同图案,正面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背面图像为一名手持短剑的骑马士兵,上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马蹄下有骷髅等图案,这些数字和图案表示一战的时长以及战场上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然而,面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签订《非战公约》的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国联标榜的集体安全已经有名无实。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的和平运动却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1)指出材料一中“战争勋章”和“信封”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美和平运动的表现。
2024-05-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同学研究唐代科举制度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进士群体区域分布表

区域河南道河北道江南道关内道河东道山南道淮南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合计
玄宗朝以前61452421291041443215
玄宗朝以后1251001827061911401320631
进士总人数18614520691901915541723846
占比(%)221724111122623100

——摘编自新旧《唐书》等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据孟郊(751814,四十六岁时中进士)《登科后》

材料三   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称门生。自中唐以后,遂有朋党之祸。

——据顾炎武《日知录》卷17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唐代实行科举制度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唐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4 . 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     
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2023-03-24更新 | 359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期间,他们留下的家书,成为研究那段可歌可泣历史的重要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国家已经和平。

——红军指战员钟士灯致父母(19374月)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落我们的民族意识。但愿你虚心学习,早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旅菲华侨王雨亭致儿子(19396月)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缅甸),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将军致妻子(19423月)

二月间我们全处在反扫荡中……敌人的残酷依然如故,新的花样就是放毒……因为毒伤,老百姓恨死了一些人,伤到很多。女县长刘湘屏中毒非常厉害,全身发烂,皮肤掉了三分之二。

——八路军左权将军致妻子(19424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家书的史料价值。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原为卫国富商。公元前257年,在赵国邯郸经商的吕不韦协助秦国公子子楚回到秦国并立为王位继承人。公元前249237年,吕不韦在秦为相十三年。在此期间,他辅佐两代秦王稳定政局,既保持了秦国的稳定,也保持了对六国的优势。吕不韦亲自率军吞并东周,攻占韩、赵、魏等国大片领土,兴修水利,鼓励农耕,积蓄了财力。吕不韦门客三千,其中不乏李斯、甘罗那样的贤才,这些人才大多成为秦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吕不韦组织了大量人力,历时六载编撰了《吕氏春秋》一书。随着政治统一趋向的加强,该书企图调和诸子的著作。该书一方面主张政治上统一和以法治国,另一方面又反对家天下和君主专制,主张继续分封诸侯,保持贵族制度,这种思想跟秦王政的思想是对立的。《吕氏春秋》保存了许多古代遗文佚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保存了不少有关农业技术的记载,是宝贵的文献。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不韦对秦统一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吕氏春秋》。
2021-11-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联合开辟了西北国际通道。该通道从苏联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全长2925公里。据统计,1937年到194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汽车1000余辆。这些物资90%以上是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抵中国。1937-1944年,中国运交苏联的产品有钨砂、纯锑、锡、铅等矿产,还有大量的茶叶、桐油、生丝、羊毛、驼毛及羊绒、皮张等,这些物资大部分在星星峡、哈密等处交货。西北国际通道是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安全的国际交通线。这一通道的开辟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荣光。

——摘编自尚季芳《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北国际通道”运行的背景及其意义。
2021-03-20更新 | 471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020-07-08更新 | 12255次组卷 | 126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述材料是关于某一历史现象的解释。据此可知
历史现象历史解释
(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太平御览》

天亮后因发生日食而天转黑,然后再次天亮。——刘次沅
以天象喻人事的象征表达方式,意指王位交接,其原始含义与日食无关。

——王学军


A.历史真相难以还原
B.历史解释往往多元化
C.诸侯挑战周王权威
D.该史料缺乏历史价值
2019-02-04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摘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 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
材料三

注: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