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0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成都的蜀锦生产虽名传天下,但仅存于蜀王府而“闾阎不存”。而且蜀锦“不可以衣服,仅充茵褥之用,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因而产量肯定不多。保宁虽“有丝绫文锦之饶”“其丝绸绫绢既用以自衣被,其余且以货诸他郡,利云厚矣”,但输出量实际并不很大。因而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因而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材料二:公元6世纪之前,西方人还没有学会养蚕缫丝的技术,只能将从中国运来的生丝进行二次加工。丝绸一直是欧洲贵族、教廷追逐的奢侈品,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丝织业是有巨额利润的行业。12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自己生产丝绸,并长期占据欧洲丝绸生产的霸主地位。到17世纪晚期,法国逐渐取代了意大利的地位,而路易十四是整个法国丝织业产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对皇家工坊中丝绸、花边和花毡生产的补助费用达550万里弗尔。政府还鼓励人才引进,特别是意大利的大量技术、设计人才,无论是为金钱,或是实现设计理念和人生目标,纷纷来到法国。1789~1871年,法国丝织业市场萎缩、人才消亡流失、生产设备被破坏,行业遭受巨大破坏。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将法国丝织业推向了末路。

——摘编自鲁佳亮《17—19世纪法国丝织提花技术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材料三:2019年1月1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HEART&crafts公司共同主办的“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推动下,HEART&crafts公司将15位法国手工艺大师的160余件精彩作品带到中国,与11位中国不同领域的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同台亮相。双方策展人介绍,展览以中法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为主线,让观众置身神奇的艺术空间,真切感受从陶瓷到金属、从漆器到玳瑁、从皮影到褶榈、从传拓到印刷、从刺绣到榫卯的历史脚步。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聆听大国工匠的“对话”——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民间所用丝织品取之于江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法国丝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丝织业衰落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1年夏,毛泽东提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1953年初,毛泽东关于先合作化、再机械化的思想更加明确了。由此,中国共产党(     
A.开启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B.思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C.初步形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D.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胡克是英国近代早期神学家,他认为英格兰必须形成一个由国王领导的统一教会。他直面清教徒与天主教徒的挑战,指出只有在国王的领导之下,英国教会的制度才能得到捍卫,英国作为一个信仰共同体的团结和统一才能维系下去。这些言论(     
A.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控制B.有利于王权机制的有序运转
C.体现对近代国家体制的渴求D.基于人文主义的宗教改革观
7日内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5 . 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被划分为地理上相隔甚远且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巨大的两部分。1971年,印度通过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的决议,并在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突袭巴基斯坦。不久,孟加拉国正式独立。材料可用于探究(     
A.南亚国家的冷战角遂B.殖民文化的残余影响
C.印度民族的独立进程D.局部战争的文化动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二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在器械精良、炮火凶猛的日军进攻下,中国军人只能以肉体血战长城。强敌叩关的历史记忆、血肉相搏的御敌现实等新旧因素的碰撞促生了“血肉长城”的新概念。

——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

材料三   长城的修筑与运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姜红明、杨娟《长城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城的历史演进中感悟历史,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采邑分封制和封君封臣制是构成中世纪西欧封建制(或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它们好像是封建制这块硬币的正反两面,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以土地为纽带的采邑分封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体现,而派生于采邑制的封君封臣制,决定了封君(封主)与封臣(附庸)之间的契约式主从关系。依据封君封臣制原则,封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有义务效忠封主,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密切了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一般来说,封君与封臣之间主从关系的缔结,为彰显其严肃性与神圣性,须经过一种程式化的臣服礼,如封臣合掌置于封君双手中,或加上下跪的姿势,还须把手放在《圣经》或圣像上起誓,以表示对封君的臣服和效忠。这样,君臣主从关系就正式确立了。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制的演进与解体》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多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而在八世纪后期到十世纪初期的百余年里,阿拉伯人组织了一场翻译并传播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等著作的运动,史称“百年翻译运动”。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这些以阿拉伯文字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欧洲终于迎来了智慧之光,重新发现了灿烂的希腊文明。

——摘编自汤瑶、杜慧萍《阿拉伯文明对西欧封建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出现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024-06-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效现。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船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失》

材料二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

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优化钢铁产业布局一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024-06-1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B.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
C.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D.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2024-06-06更新 | 167次组卷 | 23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实现美洲与亚洲直航,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二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国际贸易对世界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