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利(按现代义的“rights”)一词在西方是近代以后,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中国古代没有权利的现代解,但就“得到法律认可并保护的利益”而言,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中也是存在的,正如罗马法中没有权利一词,但古罗马人的权利观念和权利意识可以在罗马法中表现出来。只不过,权利(现代义)在古代中华法系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司马迁历数各国、各地、各行各业、各式各样追逐权利的情况后总结道:“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司马迁还说:“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其中的“用文持之”的一种学术解释就是“用法律政令等文字方式维持下去”。

——摘编自方宇军《中国历史上的权利》

材料二   近代以降,民权一直被看作解决中国问题,打开中国枷锁的扣结。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政弱之根源”“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孙中山创立了系统的民权理论,认为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民权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民权观念日益强化,权利被当作一种新道德,人们甚至用道德的种种属性来评判权利。但是,20世纪中国权利生长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权利的观念、体系和保护机制“总是处在矛盾和反复之中”,难以落实。百年以来,国内民权研究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传统文化中心主义,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对西方理论完全排斥;二是西方中心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对西方的东西照抄照搬;三是文化改良主义,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建构——评夏勇〈中国民权哲学>》

材料三   在现代国家,人们一般具有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公法权利指的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在公法权利实现中负有责任。以社会权(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为例:由于权利主体难以通过自由谈判、公平竞争和自我奋斗去实现,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日本学者大须贺明认为,社会权是与福利国家观相对应的基本人权,为此国家要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保护和帮助弱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现代契约法已发生了“有重大意义的、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某些权利从私法权利上升为公法权利的过程,也是国家在私人领域积极作为的体现。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建构——评夏勇<中国民权哲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权利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华法系对“权利(现代义)”不够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权利观念的传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列举“国家在公法权利实现中负有责任”的具体例证。
(4)《人权宣言》(1789年)宣称:“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权利观的认识。
2023-09-11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   1755--1759年,清朝出动数万军队平定叛乱,结束了天山南北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清朝基本沿用汉、唐治理西域的办法,在新疆实行以军事为主的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为最高军政长官。在汉、回农民聚居的乌鲁木齐,清政府采用与各省一致的郡县制,而塔里木盆地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域,清政府则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1759年,清朝从内地抽调满、汉、回等官兵到新疆驻防;清政府还在天山南北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屯田垦荒的生产活动,改变了新疆长期以天山为界“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清朝对新疆地区原存在的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喇嘛教(藏传佛教)均采取以政教分离为中心的保护、利用政策,对各族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给予保护,并重新修建了一些寺院。

——摘编自齐清顺《清朝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


(1)很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治理与开发新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对新疆治理与开发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史学的发展

材料一 秦汉时期史学在先秦史学积累的基础上,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作为通史巨著的《史记》的出现,和作为朝代史巨著的《汉书》的出现,把反映中华民族历史面貌和反映皇朝历史面貌结合起来,形成了前所未有史学规模。《史记》《汉书》被后代列为历代“正史”之首,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以致于可以这样认为:这个时期的史学的宏伟成就成就,就是“正史”的创建。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各皇朝为了表明自己统治的正统,对修史十分重视,史官制度有相应的发展,造就了众多的史家。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篇在讲到魏晋南北朝史官建置时说“其有才堪撰述,学综文史,虽居他官,或兼领著作。亦有虽为秘书监,而仍领著作郎者。”私家修史在这一时期也非常盛行,涌现出一批在野的史家。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数量剧增,种类繁多,这可从《隋书·经籍志》中大体看出,《隋书·经籍志》撰成于656年,史书类总共817部,13264卷,通计亡书,合874部,16558卷,这些书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外,这一时期史学的发展还表现在史家对史学内容认识的开阔,人物传记和地方志的编撰也兴起了。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史学有了划时代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现象的概括性称谓。在爱德华七世时代(1901~1910年),英国在新工业部门中逐渐落后,“一战”的胜利也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经济状况。1918~1929年,英国经济表现出开工不足、出口萎缩、高失业率、低增长率等症状,“英国病”的病症几乎已全部呈现出来。经过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英国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英国政府由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二战”结束以后,英国采取了不同于战前的经济政策,需求管理政策与“福利国家”措施并用,但效果有限。1967年英镑贬值以后,英国经济基本上停滞不前,若干年份的经济增长甚至为负数。经济停滞不仅导致相当高的失业率,而且导致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摘编自杨宏山《“英国病”的根源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它首先对付滞胀危机,重新倡导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职能,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从1981年到1986年间,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最前列。通货膨胀率已从1980年的18%下降到1987年的4.1%,平均工资的增加超过了物价的上涨1997年大选,保守党惨败下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告终。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划分20世纪“英国病”发展演变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撤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病”及其治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夷夏之辨”的世界认知框架逐渐走向崩溃,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日益广泛地进入中国,趋新崇洋成为社会思潮,这就使得时人对西洋历法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郭嵩焘为代表的趋新之士,已经能较为准确地看待中西历法的差异,对西洋历的优点亦能肯定。在这一转变中,时人逐渐了解到西洋历法之精髓,此前对西洋历法鄙弃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洋历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肯定。

——摘编自《近代中国历法》

材料二1918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下辖的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将全国规划为中原时区、陇蜀时区、回藏时区、长白时区、昆仑时区等五个时区,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时改中原时间为东京时间。作为社会公共时间的实践主体的近代民众,在社会生活与国际交往中真切地体验到标准时间带来的实惠与便利,进而在日常生活世界促成对时间应用的精细化、标准化与社会化。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洋历法受到关注和肯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时区制制定与实施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标准时间的确立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追击匈奴的结果使汉帝国以一个巨大的楔形物插过中亚,于是中西方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中国丝织品是西方各地最为需要的,其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90%;剩下的10%包括肉桂、大黄和优质铁。作为回报,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如来自中亚的毛皮、毛织品、玉和牲高,来自罗马诸行省的玻璃、珊瑚、珍珠、亚麻布、羊毛织品和黄金,其中黄金占首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章新旧大陆,对比分明

第二章大征服者与夺命疫病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梅毒现身:一页病史

第五章食物与人口

第六章至今未停止的大交换

——摘编自【美】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方式,并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2022-05-01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4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俄历二月到十月,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强大起来并最后夺得了政权。这几乎是个跃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客观的机遇性。总的一句话是,布尔什维克党是在符合民情、顺乎民意、得乎民心的情况下取得政权的。关于这个机遇问题,列宁后来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作过生动的说明:“在十月的时候,我们恰好碰上了这样一个时机,我国革命恰好碰上了一个幸运的时机。”

——摘编自闻一《俄罗斯通史》

材料二   十月革命开辟了俄罗斯文化的崭新时代,俄罗斯文化经历长期的发展积累了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十分注意保护和继承俄罗斯传统文化。苏维埃政权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各民族的文化得到重视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组织,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和发展。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到20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文化在苏联建立起来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胜利有其“客观的机遇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社会主义文化。
2022-04-30更新 | 25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考前押题卷历史试题

8 . 材料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绥靖主义泛滥是促使二战迅速爆发的催化剂。面对日本发动并不断扩大侵华战争,英美等国企图以牺牲中国来维护自身利益,并未对日采取任何实质性制裁措施。美国驻日和驻华大使都认为,美国对于中日战争的发展无能为力,“应该告诉中国官员,不要指望美国会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或军事援助。”193710月,张伯伦在内阁会议上表示,中国抗战“已经濒于崩溃。”然而中国最终并未成为亚洲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揭露和不懈斗争息息相关。“远东慕尼黑”的破产,更深刻地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

——摘编自王斯德等《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演变(1931~1941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等国推行绥靖主义的实质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远东慕尼黑”最终破产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