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修筑长城,“控制山谷,扼守高地”“立烽堠,实兵马,辟灌莽,广屯田”。北方各族“求输马与中国铁锅、布、帛互市”,明统治者认为:“朝廷非无马牛,而与之为市,盖以其服用之物皆赖中国。若绝之,彼必有怨心……许其互市,亦是怀远之仁。”后明政府在大同、宁夏、延绥等地设立马市。1571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1939年,春夏之交,日本加紧侵华步伐,国民党爱国将领马鸿宾所率81军,多次打退日军在绥西的进犯,取得绥西抗战的首次大捷,极大鼓舞了西北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马鸿宾在军兵训练班中培养的回汉青年军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汉团结成为英勇的宁夏军队强大战斗力的有力保证。

——周靖程《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史研究》

材料三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19501951195219531954
干部数量798610326118681569316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148.6%196.5%203.6%
少数民族干部数量6271091229423542407
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7.9%10.6%19.3%15%15.8%

——王巍《中共少数民族干部问题研究——以建国前后宁夏为例》

材料四   19965月,福建与宁夏建立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在22年间,十批干部援宁。据统计,目前仅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就已实施特色产业帮扶项目97个,带动贫困人口脱贫4321人。借助阑宁协作的巨大推力,不少福建企业进驻到宁夏闽宁镇,不仅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更带动了当地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等几大产业。22年间福建省参与对口帮扶的市县区不断创新帮扶举措,先后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6.2亿元,帮助宁夏盐池、海原、彭阳等十个对口帮扶县区,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培育壮大了种植养殖、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

——摘编自光明日报《22年闽宁协作改变了啥》2018年7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长城的修筑特点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军民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蕴含的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福建援助宁夏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国家倡导东西部对口帮扶的意义。
2 . 下表是二战后部分国家的经济数据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国家类型国家时期平均经济增长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国1950197010+
日本195519728.8
韩国1960200010+
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各国1960198056
中国197820189.5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印度199120187.3
巴西1968197311.2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②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实现飞速发展
④新兴民族国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有国家实现高速发展
A.1个B.2个C.3个D.4个
3 . 针对晚清列强环同的危局,同样心系富强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专注于从《管子》中进行学术探索,提出“以政教言之,言自强者无非西法是尚,求其能通古今利害以自强者,无有也”。他既认为“欲求坚甲利兵……则必以炼铁为第一要义”,又着力发《管子》中的“牧民”之意,认为富国之术“虽通鱼盐之利,而实重仓廪之储”。以下对张佩纶思想解读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思想的复杂性B.其“自强”思想带有明显的儒生色彩
C.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政教”层面D.坚持不废农本、执守王道的传统思想
4 . 如表是中古西欧主要法律的汇总,表明(     
法律类型法律解读
教会法是一种与宗教生活紧密相关的神权法
封建法是关于封建领主和封臣之间关系以及依附土地占有关系的法律体系
王室法是一种王国普遍适用的普通法
庄园法是调整封建庄园内部庄园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法律
城市法是关于城市基本制度和市民生活的法律
商人法是在11世纪、12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中形成的
A.法律呈现多元化的特征B.封建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C.法律促进世俗权力强化D.教会法是其他法律的纲领
5 . 与其他文明不同,罗马法的诞生是以世俗的名义发表《十二铜表法》为标志,而且这部法律经过立法“委员会”多年的考察与磋商才最后确定发表。当其实践与法规发生冲突的时候,罗马人总是会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而非遵守既定条款。上述内容集中反映(     
A.条款多变B.解读随意C.理性务实D.体系缺失
6 . 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原来的注疏经学不受待见,社会上兴起了以新见地解读经书真意的新学风,这种风气逐渐风靡天下,形成所谓的“宋学”,这个学界动态很快反映到朝廷政策之中,就有了新科明经考试制度。由此反映了宋代(       
A.科举制度的功能弱化B.科举制适应时代发展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7 . 司马迁评价:“江南地区占有‘地势饶食’的优势,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得到‘饭稻羹鱼’的成就。”同时,他也指出尽管江南“无冻饿之人”,却也没有“千金之家”。对以上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江南地区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B.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处于原始阶段
C.江南地区已经消除贫富差距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23-05-07更新 | 18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题
8 . “第三世界”一词诞生于1952年,联合国在1955年正式使用它来称呼新兴民族国家。1964年,联合国首次使用“发展中国家”来指代这一国家群体。此后直至90年代初,这两个术语作为同义词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但使用前者的频率更高。对以上历史进程,正确的解读是(     
①新兴民族国家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
②“第三世界”的使用受制于两极格局
③90年代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挫
④“第三世界”称谓的政治色彩更为浓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张全民在《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中提到,吴国的文化原本比较落后,参加中原的会盟后,与文化相对发达的诸侯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深受鲁国礼仪的影响:吴国还学习晋国的政治制度,服饰也逐渐与中原趋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春秋会盟促进了民族交融B.会盟是推行霸政的重要手段
C.春秋会盟缓和了列国局势D.吴国通过会盟实现了封建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无论是从明代“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并行,还是到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相随相伴的历史。

——摘自刘燕凌《冲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围绕”中西文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