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以来,阿拉伯商人活跃于广州、泉州、杭州诸港,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官制学校、民俗宗教、货币商贸等的记载不断丰富。据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中国人甚富裕,乐安居……中国人技艺上特别之天才,即希腊或他种人亦当退避三舍也。”“刺桐港(泉州)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世界上无一国开化文明,人口繁盛,可与中国比拟。”

——摘编自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

材料二     在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加文明和礼貌”,中国是“欧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马戛尔尼就在日记里描绘着清朝的落后和愚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材料三   抗战时期,许多外国人来到陕甘宁边区参观考察,报道“另一个中国”。他们记录下的边区是全中国最接近真正民主政治的,豆选、燃香烧洞等投票方式保障了一切阶级的选举和参政权利。曾经“荒凉的陕北”,已变成“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人民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无苛捐杂税,“在这儿旅行安全极了,简直到了令人乏味的地步”。中立的“旁观者”身份和视角,帮助他们向世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善良有效而认真”的形象。各抗日根据地的真相及其对于协助盟国抗战事业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外国人所明了。

——摘编自雷艳芝《从外国友人的延安叙事看中国共产党的善治形象》

材料四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当前,中国的世界形象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挨骂”现象还大量存在。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阿拉伯世界的中国观,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以来西方建构的中国形象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善治形象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叙事”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期加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认识。
2024-04-0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在地方任职的“外官不如京官”,自古有之,但“京官主动申请外调(到地方任职) ”的现象在唐朝后期却屡见不鲜。《旧唐书》记载,唐穆宗时,刑部侍郎薛放“孤孀百口,家贫每不给赡,常苦俸薄。放因召对,恳求外仟”。唐后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政策混乱B.中央权力逐步下移
C.科举取士入仕泛滥D.赋税制度变动频繁
2024-03-3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3 . 两宋之际,士人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变化,流向渐趋多元化,追求功名不再是唯一选项。史料记载中多有士人经营田产、经营工商、开办学堂、充任吏僚等。他们的“关注点和自我观念”也从国家层面转向地方领域,如开渠、铺路、赈济、发掘乡贤、推行教化等。这说明当时(     
A.乡绅社会已然萌发B.朝廷偏安士人报国无门
C.社会阶层渐趋固化D.社会不再推崇科举及第
2024-03-06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乐记》中记载“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这一说法(       
A.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B.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
C.顺应了独尊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D.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5 . 据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复封弥之,以送复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所定等第,以对复考之等第。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复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据此可知,宋代科举(     
A.消除了徇私舞弊现象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录取程序的严密客观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9年,利物浦入港船舶374艘,载重量14574吨,出口船舶344艘,载重量12636吨,船只平均装载量38.3吨。……1730年利物浦的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1750年上升到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到1770年就突破了140000吨。……1700年利物浦居民为5000人,1720年为10000人,20年中增加一倍。1740年利物浦人口增至15000人,1760年为26000人,1773年进行人口调查所得出的数字是34407人……利物浦成为英国少数几个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不到一个世纪之内,利物浦人口增加十几倍,显然是移民造成这一情形的出现。

—摘编自张金鹏《大西洋的国际贸易与利物浦的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广州商人已经成为全国乃至海外远程贸易商人集团中最强势的一支,其足迹遍布全国和海外。对海外,广州商人成为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商业的重要力量。对国内,广州商人更是无所不往。明末清初所撰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等,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1798年,来华长期留居的瑞典人龙思泰在《早期澳门史》中记载:广州不仅是广东货流中心,而且是全中国货流中心,福建、浙江、山东、直隶等十数省“每年都有大量的产品运到这里,换取西方世界的物产和制品”;同时,“中华帝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以此地为中心”。

—摘编自黄滨《明清珠三角“广州—澳门—佛山”城市集群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利物浦崛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广州与利物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异同点,并简析广州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7 . 明代杭州人高瀛在《燕闲清赏笺》中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然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是中国最早有关辣椒的文献。贵州地处西南,多山而且耕地稀少,乾隆年间《贵州通志·物产》记载:“海椒,俗名辣角,土苗用以代盐。”由此可以确认的历史事实是,辣椒传入中国后(     
A.从观赏植物向食用转变B.加剧了明清人地矛盾
C.大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D.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
2023-04-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历史试题
8 . 《元史》记载:“张碹、朱清并为海道运粮万户,赐钞印,听其自印交钞。其钞色比官造加黑印,朱加红。自是,碹、清富埒朝廷,卒以汰侈伏诛。这反映出当时(     
A.假币印制猖獗B.民间涉足铸币C.钞票滥发严重D.官员私自印钞
2023-04-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卷(八)历史试题
9 . 《易传•说卦传》记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关于天地人的“三才”理论(     
A.彰显了朴素人文主义色彩B.背离了原著作者的著书本意
C.吸收了各学派的思想精华D.奠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
2023-05-1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两汉时期,豪族势力逐渐在乡里社会发展起来。《汉书》记载:“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后汉书》记载:“(陈球)迁南阳太守,以纠举豪右,为势家所谤,征诣廷尉抵罪。”“(李通)世以货殖著姓……为闾里雄。”“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张间里。”据此可知(     
A.宗族势力与观念冲击乡里秩序B.刺史制度针对地方豪强而设立
C.六国势力与意识威胁统治秩序D.豪强势力直接导致两汉的衰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