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关于“平型关大捷”到底毙伤多少日军,中国方面有一万(蒋介石贺电)、三千(长期使用的数字)和一千(近期国内著作如《三晋同仇》等使用数字)之分。有日本网页介绍此战新庄部队损失为“指挥官新庄淳以下43人战死,34人负伤”。从当时日军投入战斗的属于后勤部队看,一万和三千都不大可能。据日本资料考证,一千比较可靠。这说明
A.历史记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B.中国方面统计的数据准确
C.历史数据差距太大难辨真伪D.相关各方统计的问题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学者统计,北洋政府主管经济部门的47人中,留学欧美日本的有23人,受过国内新式教育的有6人;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
A.推崇实业救国思想B.注重加强近代化建设
C.民族工业发展迅速D.致力于唤醒民族意识
3 . 据石藤惠秀统计,从1901年到1911年毕业于日本各校的中国留学生总数为2831人。而留美学生共650人,仅留日学生人数的1/4强,特别是1905年赴日学生人数达到顶峰7285。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和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程度
B.甲午战争和1904年日俄战争结局对有识之士的刺激
C.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大批革命党人赴日本寻求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D.清末新政鼓励大批士人赴东洋求学
2021-01-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綦江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表明了我国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 1956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

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69%

0%

个体经济718%71%

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C.正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5 . 材料一

时间古代统治者思想言论
清朝乾隆: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以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购买中国书籍。

材料二

时间中国近代外交政策
1858年清政府将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设在上海(也叫南洋通商大臣);在天津新设“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大臣”,后来由直隶总督兼任(也叫北洋通商大臣)。
1861年奕䜣《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京师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专责成也。查各国事件,向有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
1865年赫德给总理衙门写《局外旁观论》:“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与中国有大益处。在京所住之大臣,若请办有理之事,中国自应办。若请办无理之事,中国若无驻其本国,难以不照办”。
1876年12月1日晚,郭嵩焘等30余人从上海港冒雨登舟,赴英。郭嵩焘最先提出理性外交,最早倡议设立驻外领事馆,并担任近代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

材料三: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随着国际法传入中国,迫于外交形势的压力,中国人开始接受并运用其核心内容——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1)材料一反映出近代以前统治者对于外夷来华持什么态度?
(2)材料二中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外交体制的前后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对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进行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唤醒国人民族意识
B.激发国民学史热情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加强亡国历史宣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有学者统计,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的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B.庄园经济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C.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D.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2018-05-2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綦江区2018届高三5月预测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材料三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按人口计算按国土面积计算总里程【公里】统计年份
单位公里/每万人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0.84114910002012
美国5.55538.32264272007
加拿大16.181009.2572162007
俄罗斯5.9699.11280002006
法国5533.62299012008

——引自《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