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复兴之前,在伊斯兰医学里,砂糖经常被用作一味药。十七世纪中期以后,砂糖的价值和用途都发生了改变。砂糖以前只是极少数上层人士的调味料、药品或礼仪用品,后来,砂糖成了普通的食品,也有了更多的用途。英国人将加糖红茶和咖啡发展为社交媒介,后来砂糖又成了平民的早餐,并被称为热量之源。

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全世界的政治家和实业家都想方设法掌握砂糖的生产,并控制其流通渠道。加勒比海原本只是欧洲人探宝和开发矿藏的场所,到了十七世纪,甘蔗种植传播到加勒比海,遍布原始森林和岩石的岛上开辟了广阔的种植园,种上了甘蔗。在种植园模式下,大部分种植园只栽培一种作物,这种作物往往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上用于买卖的商品。加勒比海地区在很长时期内只种植甘蔗,棉花种植量也很小,连粮食都要进口。

                                                         图1                                                                                          图2

——据(日)川北稔著赵可译《一粒砂糖里的世界》等

(1)指出近代以来砂糖的功用发生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原因。
(2)以加勒比海的“砂糖革命”为例,评析加勒比海地区在当时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1年4月,日本在美国压力下向海湾地区派出扫雷部队。这是日本首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次行动因为没有宪法和法律依据,引来了大多数国民的反对。为了创造有利于海外派兵立法的舆论环境,此次维和行动结束后,日本政府在国内不断宣传维和行动的成果。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标志着日本为在联合国名义下实现海外派兵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该法限制性规定日本自卫队在参加维和行动期间禁止执行诸如监督停战、收缴武器等主体业务,仅能执行诸如医疗、抢救灾民、运输、通讯等维和部队附随性业务。后来,通过修正案,追加了国际监督选举活动、人道救援物资运输任务,同时放宽了武器使用的限制。此后,日本先后向安哥拉、柬埔寨、莫桑比克、萨尔瓦多、卢旺达、叙利亚、以色列、洪都拉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派出人员参与维和行动。

——据张晓磊《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3 .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2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 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予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英国政府各部的行政官吏,都是根据国王的“恩赐”任命的那时卖官鬻爵的现象亦极为普遍,行政官员、法官乃至军官都可买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议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反对官吏制度腐败的呼声日益强烈。政府的工作需要公开化,官吏需要由有真才实学的专门人才充任,办事效率需要迅速提高,于是便出现了建立文官制度的客观需要。

英国文官长期在政府部门任职,他们熟悉政府各部门的业务,掌握政府各部门的机密。因此,英国文官在政府各部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阁官员和各部门的大臣不得不依靠他们,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议案、法令、文件,都是由高级文官起草的。由于文官制度的存在,尽管英国的内阁和政府部门大臣不断更换,但政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却始终得以保持。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虽然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西周礼乐制度所传达出的学术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理念,直接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正是兴起和发展于这样一个礼乐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故而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各家共同的思想核心。法家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按照法度和规则管理社会,这一思想在礼乐制度进一步被破坏的战国时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和法制基础。

——摘编自初婉琳《浅析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摘编自段有成《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时期到秦朝时“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意义。
6 . 近代以来,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成为仁人志士不断高呼的爱国口号,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

材料   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在巴西立“新中国”,通过与巴西政府协商的方式移民于巴西,保存中国种族,也即是康氏宣扬的“保种”。1899年,梁启超等人翻译《国家论》,强调“民人之意志,即国家之精神。宪法为其体,官府议院为其四支(肢)五官,以成一活动体之国家也。由是观之,国家之要旨,曰无人民则无真国家”。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对未来国家进行规划,定名为“中华共和国”。

1910年,上海名医陆士谔写作小说《新中国》,透过梦中的上海来预测1951年的“新中国”,“我国人创业,纯是利群主义……差不多已行着社会主义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方案。192710月,中国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消灭剥削,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

在“新中国”话语的演进历程中,国人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始终未变,被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有清一代,皇帝每日召见官员,以处理政务、获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召见官员制度简表

召见时间

乾隆专卯正(6:00)开始召见,道光帝在寅正三刻(4:45) ,咸丰帝常在辰刻(7:00),光绪帝亲政以后,召见时间是在寅正(4:00)
召见内容

君臣对话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各地的吏治民情、人丁钱粮、水利水患等。皇帝若召见新任官员,首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考察。检测其知识储备和行政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新职,并给出施致指示。晚清时期,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皇帝还从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口中了解对外交往的演进、国际形势的变化
召见对象多为京中各部院堂官、新任的京官、外省官员等
召见奖赏一些在奏对中表现出众的官员,才会得到御制诗、荷包等奖赏
制度衰微召见制度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内政变化剧烈、外国侵略频繁,在咸丰帝北逃承德、光绪帝遭受慈禧软禁、慈禧与光绪帝西逃陕西的情况下,皇帝也难以顺利地召见新任官员。

——据郭黎鹏《清朝召见新任官员制度探析》整理

材料二   以下为晚清时期的一段召见实录

1867年,行将访同欧美的志刚和孙家谷受到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召见的对话

谕:何时起身?

奏:于明日由衙门起身。

谕:由何路行走?

奏:由陆路到上海上火轮船,经日本过大东洋到米里坚;由米里坚渡大西洋到英吉利,过海到法兰西;往北顺路到比里时、荷兰、丹麻尔、瑞典、俄罗斯;往南回路到布路斯;再南仍经法兰西到西班牙、意大利;由中海经大南浮;顺广东、福建、江浙中国海面,自天津回京。

谕:随从人务须管束,不可被外国人笑话。

奏:谨当严加管束,不准其在外滋事。

——摘编自志刚《初使泰西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提炼一个关于“清代召见制度”的历史观点,并引用材料一中的相关史料。说明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召见实录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状况。
8 . 《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作为第三方报纸,其报道多角度呈现了共产党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申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节选)

报道主题报道内容
国共合作(关于红军改编的报道)“第八路军现在已经改编完成, 朱德等愿真诚跟随蒋委员长, 与全国友军一起……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不懈奋斗。”
抗战贡献(关于社会各界贺电的报道)“第八路军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暨前线诸将士均鉴,平型一役, 已佩神威, 捷报传来……此后出奇制胜, 谨电驰贺。”
军民关系(记者报道)“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在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时,常得到民众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愿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捐款捐物。”
皖南事变(刊登国民政府下发的通告)“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命叛变,袭击友军,已由顾司令长官紧急处置,绳以军法, 将该军全部解散,编遣竣事。”

——摘编自陈鸿《抗战时期<申报>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

评述《申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呈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无论是文职土司还是武职土司,均有一定的职衔和品级,分属吏部和兵部。明清政府利用土司职衔管控各地土司。历史文献对明清时期各级土司的职衔和品级规定得十分清楚。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承袭法规。据史料记载,明代颁发的《土官袭职条例》,主要规定了土司守则及承袭程序例规以及内地汉人不得到土司地区重利盘剥、买田治地等内容。清代中央政府同样颁发了《土司例纂》,其内容与《土司袭职条例》基本相同。明朝建立后,在沿袭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大为恢拓”,清代在明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土司制度。中央政府对各地土司的权力控制是一种软硬结合的控制,大凡常规性权力管控和限制性权力管控,属于软控制,这种控制或以制度为基础的治理,包括行政管理、考核、奖惩、限制、禁止等;凡是剥夺性权力管控,则属于硬控制,这种控制大多以制度为前提的治理,包括直接使用暴力镇压、或以威慑为后盾的法律制裁等。

——摘编自李良品《明清时期“三位一体”的土司制度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为题,评述明清时期土司制度。(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1-16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