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
(2)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公务员制度诞生于英国,而追根溯源,其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1833年英国初步采用考试的办法,择优录用一些岗位人员。为应对工业革命后的复杂社会情况,1854年英国出台了《关于建立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报告》,提出废除“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建立统一的文官制度,奠定了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美国深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在英国文官制度基础上,经多次调整、改革,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即《彭德尔顿法》,它是美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标志。法国于1945年设立了文官管理局,并在1946年颁布了统一的《公务员法》,建立了现代公务员制度。日、德等国在总结和仿效英美基础上,也逐步建立起自己国家的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张凤奎《中西公务员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比较研究》

材料二 在我国,不同时代对公务员有不同的概念界定。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和借鉴苏联干部人事管理经验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建立起了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曾对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等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干部人事制度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国家干部”概念过于笼统模糊、管理方式单一陈旧、权限过于集中、效率低下等问题。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坚决解放思想,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的号召,1987年,党的十三大作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决策,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1998年,公务员制度进入了健全完善阶段,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形成。

——摘编自王美文《中西公务员制度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方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逐步确立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对比中西公务员制度,谈谈你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三次科技革命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器,三大前沿科学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几乎都是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大亮点。苏美两国你追我赶,竞相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并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空间活动开始由近地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摘编自檀有志《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革的深层关联与演变轨迹》

材料二:数字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卫星或光纤传输等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和信息大量且快速的传输,从而提高了企业间信息的匹配效率,减少了货物流转的时间,也为跨境贸易和投资创造了新的机会。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其中存在的数据安全、跨境监管等难题。

——张如庆、陆健美《数字经济与贸易便利化:理论与实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性的成就,概括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数字经济的认识。
2024-01-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大学士,但大学士对政事“鲜所参决”,仅“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选拔了解缙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从此内阁成了常设机构,其成员是正从六七品的翰林官,没有属官,“不得专制诸司”。宣德时开始了票拟制度,即阁臣草拟对各种奏疏的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于是阁臣取得了处理国家大事的实权。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从内阁的形成、演变,可见内阁是皇权不可缺少的辅助,它是以亲近皇帝,在皇权的直接扶翼下运作的。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内阁制中央行政制度起源于英国。1688年至1701年威廉三世当政期间,内阁成员已不再由国王遴选,而变成由议会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由向国王负责变成向议会负责,由咨询机关变为权力机关。到18世纪末19世初,内阁日益成为一个独立于王权之外、依附于议会下院、主管行政决策的权力实体。19世纪中叶,议会处于至尊的地位,内阁秉承议会意志管理国家。19世纪后期,内阁开始凌于议会之上,成为政治权力的中枢和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轴心。进入20世纪后,内阁权力继续扩大,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首相的权力也相应扩大,英国政治学家詹宁斯将首相比喻为“众多行星围之运转的太阳”。

——摘编自汤勤等《西方行政制度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内阁制度发展的认识。
2023-11-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蔗原产热带,于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榨取“柘浆”直接饮用,或作为水果生啖。…唐代以前,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国石蜜”产于西域,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宋元时期,产于南方的糖霜在此时不但乘船北上,哺育北方省份,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这一朵小荷,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意为“中国的”。

——李颖《丝路“糖史”》

材料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一直成为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的供应基地,直到16世纪晚期新大陆殖民地的蔗糖生产渐入佳境后才结束。…哥伦布于1493年开启第二次远航,在非洲加那利群岛的短暂停留让他首次将甘蔗种植技术带到了气候环境适宜其生长的新大陆,落脚,点是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哥(今多米尼加首都),而后再由此地运往欧洲。16世纪,在西班牙的新大陆殖民地及葡萄牙治下的巴西等地肥沃的土地上,遍布着一望无际的甘蔗田以及数以千万计的黑奴。…眼见西班牙在美洲赚得盆满钵满,英国和法国按捺不住,不仅开始打劫西班牙商船,还对其领地进行蚕食和瓜分。17世纪初英法两国也各自开始建立西印度群岛殖民属地,种植甘蔗并在加工成糖浆后贩运回欧洲。…蔗糖产量稳步提升,如1655年就有283吨“白黏土糖”和6667吨“黑砂糖”在英国殖民地巴巴多斯生产出来,这之后至19世纪中期,蔗糖在英国和其殖民地范围内可以自给自足。

——颜婷《甜蜜的力量一从“糖史”看世界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糖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糖业发展相关的历史现象。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往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代主要王朝在鼎盛时期的治理体制

王朝治理体制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
西汉逐渐统一为郡县制(边疆地区:设郡,郡以下设置道和属国,分封其首领,因俗而治。)
东汉郡县制(边疆地区的治理与西汉大致相同)
西晋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废诸州总管府,集地方兵权于中央,郡县微弱,无力对付地方叛乱。)
郡县制(边疆地区设羁縻府、州、县,册封其首领,令其自行管理)
北宋中央垂直管理与郡县制相结合(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峒,授予官爵,令其自行管理)
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边疆地区设置土司,任用土官,允许世袭)
逐渐形成统一的郡县制(边疆地区沿袭元代“土司制”)
郡县制(边疆地区:清初,沿袭明代土司制;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

——摘编自曹正汉《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制的认识。
7 . 有同学探究南宋初期沉船“南海I号”是否到过广州,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贾耽记录了从广州经过南中国海、印度洋至波斯湾的“广州通海夷道”。

——据《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二宋代对船舶的出入管理极严,如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经商的船舶,必须在广州口岸发舶;往朝鲜、日本的船舶,则必须在明州(宁波)发舶。泉州在宋初未设市舶司时,其商船出海贸易亦须前来广州发舶。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

材料三朝廷要求(广州)市舶司及港口所在地方官员对到来的蕃汉商人热情迎送,海舶初到之时有“阅货宴”,停靠港口住舶期间提供酒食,离开时还要设宴张乐欢送。招待用酒来自地方官府所设的公使酒库所酿造的公使酒。

——据《宋史》

材料四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整理宋代地层和遗迹出土的陶瓷器时,发现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纹饰的酱釉大罐,与“南海I号”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同类陶罐高度一致。通过考古类型学对比研究和实验室科技检测证实,这些酱釉罐都只能产自今佛山市南海区的奇石窑和文头岭窑。这批釉罐质地粗糙较为低廉,多属于酒水类盛储器等船上生活实用器,不是简单的外销商品。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I号”沉船出土酱釉器产地分析》


(1)有同学根据上述材料,认为“南海I号”到过广州,请你谈谈理由。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3)除上述材料之外,要确证“南海I号”到过广州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打败波斯后,集最优秀的建筑师和雕刻师,兴建了雅典卫城。其以神庙为中心集合大量公共活动场所,是古希腊最具代表的建筑群。古希腊柱式在卫城中广泛应用,柱式具有人体的隐喻,其形态比例来源于完美的人体。多立克柱式仿男体,古朴、庄重、雄厚;爱奥尼柱式仿女体,秀美华丽。卫城中的神庙、剧场、运动场等公共建筑满足了民众举行大型活动的需要,丰富了日常生活,体现了城邦政治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据高祥生《西方的古典建筑》等

材料二   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完成被视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其采用了天主教所不能容忍的穹顶。设计师布鲁内莱斯留学罗马又走访东方后设计了此穹顶,并发展了罗马的拱券技术、哥特的骨架结构、伊斯兰的叠涩,创新的脚手架施工技术等,集中展示了当时建筑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方法。文艺复兴鼎盛时期,设计师们往往利用狭长的走道或者柱廊,或者是破坏均衡等方法来设计图纸,从而使建筑物有一种感动人心的效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越来越从人的角度对建筑与环境、人与世界进行思考与定位。文艺复兴晚期,世俗建筑变得更多,建筑风格更加倾向于对称构图和华丽,喜好富丽装饰和雕刻。

——据黎汇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演变探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典时代雅典卫城建筑群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与古代希腊建筑的共同特征,并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西方建筑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鼓风炉开始从欧洲大陆传入英格兰。但是,鼓风炉对资金的需求较高,大规模生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6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革新,英国的集中制手工工场开始兴起。1541年英格兰已经拥有277万人,1600年升至410万,1650年达到了530万。16世纪下半叶,英国的货物开始被运往米德尔堡、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及德国和波罗的海地区。17世纪初,同远东和美洲的贸易也开始发展起来。埃克塞特等西南部成为16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呢绒产区。行业分工也趋于细化。

——摘编自孙海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发展》   

材料二 18世纪末,该工厂的1500名雇员中有三分之二是儿童。童工们普遍每天早上5点开始上班,随着机械装置不停运转,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或9点,甚至更晚。早期棉纺织工厂大多密不透风,内部闷热,且卫生状况极差,极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经考试发现,各地区5岁至9岁期间按时上主日学校的童工中,大多数不能阅读简单的书籍或拼写最常见的词。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童工雇佣问题仍旧严峻,18338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新的《工厂法》。该法令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工作;9—12岁的称为童工,每天不能工作超过9小时。该法令还有关于视察员制度的规定,以保证法令的贯彻落实。

——摘编自季曹丹《视察员制度与英国童工问题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雇佣童工的危害,谈谈对英国议会制定《工厂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自钦取来京,至今二十四载,昼夜竭力,以全备理推之法,详察穷理之书,从西字已经翻译而未刻者,皆校对而增修之,纂集之;其未经翻译者则接续而翻译,以加补之,辑集成轶,庶几能备理推之要法矣。……盖历法有属法之数,有立法之理,设惟有其法之数而无其法之理,即如人惟有形体而无灵性,亦如诸星惟有定所而无运动之照临焉。夫历理为诸星恒动定规之所由,如泉源为水流之所自也。……孔孟之学万世不磨,理推之学亦然。

——摘编自[比]南怀仁集述:《穷理学存(外一种)》(1683年)

材料二“西学东渐”以西学的发展为前提,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相对发达的西学,使之有资格“东渐”。“西学东渐”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面对东方大国而采取的一种略区别于殖民扩张的交往形式。最早传播西学的是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

材料三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西学东渐的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价值。
(2)简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发展的原因。
(3)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