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激进的时代·时代中的思想

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最初的根本出发点即是维护民国来之不易的共和国体。随后,陈独秀提出国民应“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和“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他在被后世认作《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提到:“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摘编自赵菲《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以政治思想与文化主张为中心》

(1)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陈独秀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1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新模拟(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海外领土的扩张,罗马逐渐建立起行省制。共和国时期,行省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由总督和财政官组成。总督由元老院任命,拥有行政、军事、司法、财政、税收等大权,这推动了军事独裁制的建立。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行省官员的腐败现象相当严重而且普遍。罗马对行省的统治残暴,经常激起行省人民的起义。特别是共和国末期,内战以及边境蛮族的骚扰入侵,严重影响行省经济的发展。屋大维上台后,对行省制进行了改革,把行省划分为元首省与元老院省,加强对行省总督的管理和监督等。

——摘编自杜建军《罗马帝国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元史》说行省官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元朝的行省犬牙交错,其中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行省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则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前后,元政府规定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官员等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管理等,设立地方监察网络等,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屋大维改革行省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行省制的主要特点及作用。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以及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2024-01-1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023-12-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镇宁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流传着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飞天”神话,同时也有很多飞天的尝试。《汉书·王莽传》记载,当时有人使用鸟羽制成两只人工翅膀捆绑在身上,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弹地而起后飞了数百步。宋代,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手段——火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箭可以飞得更远。明代,中国的火箭技术更加发达,出现了原始的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火箭的发明,给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带来了新希望。据一些西方文献记载,明朝初年,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做了一次“飞天”试验。他将47支火箭和两只风筝绑在椅子上,点燃火箭试图飞向天空,但是飞天椅最后摔到山坡下,他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的勇敢精神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敬仰,他也被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7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了航天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创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航天技术纳入“863”计划。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摘编自林溪《中国“飞天简史”:从梦想到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飞天梦的探索,分析万户飞天尝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这一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4-02-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制度上也将秦政,即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广至所有统治区域,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战国后期以来的大一统政治理想成为现实。文帝、景帝之时,有贾谊、申公等人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以儒家之礼义制度,巩固大一统之政治。武帝即位,举贤良之士征求对策,传之无穷”“施之罔极大一统政治理想至此已经成为帝王孜孜以求的政治和治理目标。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大一统

材料二   大一统至少包括了三个居面的机理,即追求团结统一而反对分裂的国族取向、一系列旨在抟成凝聚的中心性政治安排、一个现世取向的富含韧性与弹性的文教系统(道统)。大一统不仅仅是一种国家理论,它的终极理想在于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在于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天下。

——摘编自任锋《大一统与政治秩序的基源性问题钱穆历史思维的理论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认识。
2024-01-2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美本来是盟国,由于十月革命,美国对苏俄态度急剧恶化,双方走向敌对。美国国务卿兰辛说:“归根到底,布尔什维主义对于美国安全的威胁比德国更大,因为它既否定民族性又否定财产权,并以革命威胁美国。”

——摘编自李兴《论十月革命与世界体系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我看到了未来。

——摘编自孙力周《苏联曾是经济萧条中的大赢家》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西方对苏联印象的转变与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印象的认识。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陆交通也得到较大发展。当时各种工农业产品,比如驰名中外的丝绸就是通过水陆交通运往海内外的。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大力发展海上贸易,通过对外交往,扬威海外。西汉中期,海运达相当规模,北起渤海湾,南至两广一带沿海均已通航。除了内海,还与海外通航,当时已拥有一定规模的远洋船队。航行活动十分活跃,东至日本,西抵印度半岛南部,南至南洋诸岛,北上朝鲜。

——摘编自夕即《西汉时期的航海业》

材料二   《郑和航海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航海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航海业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航海业发展的认识。
2024-02-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从汉初以来所建立的马政、交通和兵制等国防军事上的准备,及经济方面各种措施的成果来看,事实上与匈奴作一决战的时机,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当时继承的人即使不是汉武帝,也必对外抗争,不致再有长期忍辱卑事匈奴的道理。何况再有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帅,更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一举而逐匈奴遁往漠北,开地数千里,雪了前代的世仇,卫护北方和西北方沿边诸郡人民的安宁。

——摘编自金惠《创造历史的汉武帝》

材料二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物评价的认识。
2024-01-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三次科技革命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器,三大前沿科学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几乎都是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大亮点。苏美两国你追我赶,竞相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并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空间活动开始由近地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摘编自檀有志《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革的深层关联与演变轨迹》

材料二:数字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卫星或光纤传输等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和信息大量且快速的传输,从而提高了企业间信息的匹配效率,减少了货物流转的时间,也为跨境贸易和投资创造了新的机会。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其中存在的数据安全、跨境监管等难题。

——张如庆、陆健美《数字经济与贸易便利化:理论与实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性的成就,概括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数字经济的认识。
2024-01-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