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流传着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飞天”神话,同时也有很多飞天的尝试。《汉书·王莽传》记载,当时有人使用鸟羽制成两只人工翅膀捆绑在身上,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弹地而起后飞了数百步。宋代,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手段——火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箭可以飞得更远。明代,中国的火箭技术更加发达,出现了原始的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火箭的发明,给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带来了新希望。据一些西方文献记载,明朝初年,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做了一次“飞天”试验。他将47支火箭和两只风筝绑在椅子上,点燃火箭试图飞向天空,但是飞天椅最后摔到山坡下,他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的勇敢精神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敬仰,他也被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7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了航天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创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航天技术纳入“863”计划。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摘编自林溪《中国“飞天简史”:从梦想到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飞天梦的探索,分析万户飞天尝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这一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4-02-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要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摘自《文物秦汉史》

材料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及先秦学术出现共同主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其观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024-06-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东学西传

材料一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1790年)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总数

百分比(%

数学

16

4

20

14.6

天文

83

6

89

65

物理

6

6

4.4

地质

3

3

2.2

生物和医学

8

8

5.8

军事科学

8

8

5.8

杂录

1

2

3

2.2

总计

1

126

10

137

100

——摘编自《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
(2)东学西传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谈谈你的看法。
4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制度上也将秦政,即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广至所有统治区域,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战国后期以来的大一统政治理想成为现实。文帝、景帝之时,有贾谊、申公等人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以儒家之礼义制度,巩固大一统之政治。武帝即位,举贤良之士征求对策,传之无穷”“施之罔极大一统政治理想至此已经成为帝王孜孜以求的政治和治理目标。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大一统

材料二   大一统至少包括了三个居面的机理,即追求团结统一而反对分裂的国族取向、一系列旨在抟成凝聚的中心性政治安排、一个现世取向的富含韧性与弹性的文教系统(道统)。大一统不仅仅是一种国家理论,它的终极理想在于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在于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天下。

——摘编自任锋《大一统与政治秩序的基源性问题钱穆历史思维的理论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认识。
2024-01-2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从汉初以来所建立的马政、交通和兵制等国防军事上的准备,及经济方面各种措施的成果来看,事实上与匈奴作一决战的时机,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当时继承的人即使不是汉武帝,也必对外抗争,不致再有长期忍辱卑事匈奴的道理。何况再有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帅,更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一举而逐匈奴遁往漠北,开地数千里,雪了前代的世仇,卫护北方和西北方沿边诸郡人民的安宁。

——摘编自金惠《创造历史的汉武帝》

材料二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物评价的认识。
2024-01-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日记,书信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记、书信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4-03-2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
(2)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19世纪,首先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欧洲殖民者不相信非洲人能建造出这样的房屋,他们认为这些石屋是一个消失于几千年前的远古白人文明的产物。他们相信欧洲人比非洲人优越,非洲人很原始,没有能力建造复杂的建筑物。……1906年,英国科学促进会派出一位不带偏见的专业考古学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这处遗址完全起源于非洲,建造于中世纪。”

——摘编自《大津巴布韦遗址:一段被淡忘的历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指出19世纪欧洲殖民者是如何认识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综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发展状况。
2024-04-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安顺一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激进的时代·时代中的思想

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最初的根本出发点即是维护民国来之不易的共和国体。随后,陈独秀提出国民应“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和“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他在被后世认作《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提到:“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摘编自赵菲《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以政治思想与文化主张为中心》

(1)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陈独秀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1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新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能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成为最早航至印度的欧洲人,在其后的一百年间,葡萄牙人一直企图控制印度和亚洲的胡椒贸易,但是未能如愿。1718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想要取得掌控权。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如同义词的公司密不可分,即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成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后欧洲的局势不同在何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