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先后对楼兰、大宛进行了征讨,皆以胜利告终。在征伐大宛之后,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

——摘编自张《天下统一: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二   高昌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在贞观九年、十年,大举攻掠丝路上的商队和贡使。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

——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和唐朝在经营西域政策措施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相同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克服“养兵”带来的弊端,以及裁减冗兵,节省军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采取了“省兵之策”。首先,政府下令在禁军、厢军中进行考核,不能胜任禁军的降为厢军,厢军中不能担负职责的免为平民,尔后又“诏拣诸路半分年四十五以下胜甲者,升为大分”。又因宋军队数量庞大,与军队服役时间长不无关系,故王安石采取“五十以上愿为民者听之”的对策。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诏废并诸军营”,将“陕西马步军营三百二十七,并为二百二十七”,并且规定“马军额以三百人,步军以四百人”,其后“凡拔并者,马步军营五百四十五并为三百五十五”。自熙宁至元丰,“岁有废并甚众”。

——摘编自徐正华、何建华《试论王安石变法中的军政改革措施》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安石“省兵之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安石“省兵之策”改革。
2023-04-23更新 | 429次组卷 | 19卷引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A.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B.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
C.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D.交通现代化决定工业化进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文献记载:“荆楚之俗,自古信师巫,然而近世为尤盛。”“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病不求医,杀人祭鬼。”有感染疫病者,最先采取的措施是,“使人请命于五通仙人。”咸淳七年,两浙东路温州永嘉瘟疫,民众恐慌,乱服药物。听说圣散子方有效,于是争相服用。

宋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社会防治疫病的核心力量,历朝皇帝重视医学,积极发展医学,乾道年间,宋孝宗发布敕令,严厉禁止“同居亲疾病辄相弃绝”,违者“杖一百”。苏轼在杭州防治疫病时设立的“病坊”,因成效卓著而被保留了下来,后被更名为“安乐坊”。宋代医学家、宗教人士和地方乡绅是疫病防治的重要基层力量,他们或施舍粥药,或捐献家资以及编撰方书等。

——摘编自韩毅《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普通民众对疫病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防治疫病的特点及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三,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是怎样对待宗教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7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018-06-09更新 | 9442次组卷 | 85卷引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018-07-17更新 | 393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下图是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材料三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糅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从当今“韩流”的强劲发展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10 .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三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

(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

(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