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如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部分数据。表中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
指标1950年代1978年
机耕面积1958年:35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40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
机电灌溉面积1952年:占耕地面积的1.6%占耕地面积的55.4%
农村小型水电站1958年:98个水电站82387个水电站

A.十一届三中全会激发了生产活力
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C.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取得较大成就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进步
2022-05-27更新 | 230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历史的断裂与延续

材料   一方面,维系“中国”这一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互通有无,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的,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虽然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阻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可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延续。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 . 下表所示为2016~2018年“律商联讯”学术数据库(目前比较全面理想的新闻数据库,可全文访问数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报纸、通讯和广播稿等)中有关“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高频词汇统计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中国(     

排名

单词

频数

1

中国(China)

2866

2

路(road)

1439

3

带(belt)

1134

4

国家(country)

1020

5

中国的(Chinese)

976

6

倡议(initiative)

748

7

项目(project)

742

8

贸易(trade)

684

9

经济(economic)

658

10

投资(investment)

563

11

年(year)

560

12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507

13

亚洲(Asia)

485

14

世界(world)

483

15

北京(Beijing)

439

A.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B.推动了大国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C.主动融入区域集团化的潮流D.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智慧
2024-05-23更新 | 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下表为唐代各道科举人才的分布统计情况。这说明当时科举制(       
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山南道江南道岭南道剑南道陇右道合计
21328
初唐49444129125422188
中唐6149503431127411250
晚唐334620161427138
合计145140114815717131133584
A.人才选拔受多种因素影响B.录取依据缺乏公平
C.导致了门第制度彻底瓦解D.实行阶层固化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1919至1954年间。我国司法体系处下初步建立,在机构建制、人员数量与素质、内部运行规则、外部法规制度各个方面尚未完备。新政权下的司法机制完全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司法机关作为和平时期实施社会控制,保证社会稳定的职能机构,其作用得到了发挥。大力配合了其他机构工作。保证了群众运动成果。在“镇反”运动中。据不完金统计。消灭土匪、特务分子达200万以上、镇压了大量的恶霸和反动党用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头子。在“三反”运动中,约有900万人参加了运动,其中有贪污行为和占小便宜的为21%,最后,核实定案并给各种处分的为4.5%。全国”五反”运动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武汉等九大城市为主,清理的45万户私营工商业者中,违法户占2530%.严重违法户占1%.完全违法户占1%,最后经核实,退款额共达10亿元。这几项全国范围的大运动,成为当时各部门工作的中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犯罪分子最终需要司法部门来处理。

材料二   在这样一个过渡期,主要是总结经验。因此。新刑事司法领域的法律、规则也带有了过渡性,其有些作法和地方性规定甚至都是不科学的。如为了厉行节约。呈出现公、检、法机构联合办公处理案件的情况,后被纠正。与此相反.1954宪法颁布后。国内所制定的刑事诉讼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具有稳定性。

材料三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在彻底否定国民党旧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当时.虽然有苏联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中国革命的具体条件不同于苏联,因此,不能直接照搬:而国内老解放区所建立的司法制度。除部分对新解放区有参考价值外,无以应对速国后国内新的社会状况。……各司法机构工作中对刑事程序制度的大胆尝试与经验交流,为后期刑事法律制度的系统确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1953年底,全国范图内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基本结束,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政法工作也步入新的计划发展时期。

——以上材料摘引自张爱军《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司法体系初步建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工作的特点。
2023-08-27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7 . 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书籍统计信息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书籍所收录书目出版时间外国学者译著中外学者合译中国学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甲午战争以前139部123部38部
《译书经眼录》20世纪初期35部33部415部
A.维新运动推动了民众解放思想B.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得以改变D.社会转型推动向西方的学习
8 . 据有关统计:1838年至1850年,英国工厂数目的平均增长额是每年32个,而到1850年至1856年达到了每年86个。这一变化
A.加速了英国社会转型B.反映了工业化已完成
C.表明蒸汽机得到普及D.导致了农业经济衰退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年、1920年中国主要消费品输入情况统计


时间棉纱粗布面粉火柴袜子
1913年269万担521万担260万担2845万罗211万打
1920年129万担253万担51万担848万罗55万打

——摘编自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材料二   1952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断定,到19527月至8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已基本确定,并在中共内部达成共识。

——摘编自叶扬兵《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外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原因。
2021-07-2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两汉孝廉约有7万4千余人,是最受重视的察举科目。有学者统计能确定孝廉家世者184人,情况如下:
下表两汉时期孝廉的家世情况表
家世情况官贵富豪平民贫民
人数128112916
百分比69.6%6%15.7%8.7%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孝廉科目
A.阻碍政府选拔人才
B.遗留世袭选官特征
C.重视儒家道德规范
D.扩大民众参政途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