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的英国,在家族授产制下,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的人只享有有限的经营处分权,不能出让、置换、出租土地。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议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传统的土地法。19世纪中叶,一些议员领导建立了一个要求“自由的土地”的运动,强调土地自由转让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必须得承担亚当·斯密的责任……应当建立一个争取(土地)自由贸易的联盟。”19世纪70年代,议会中的激进派提出:“应当保障土地承租人的权益,使他们享有充分的改良土地的权利。"1882年《限定土地法》通过,规定“占有土地的终身地产权人享有广泛的出租、出售、改良土地的权利”。

——摘编自咸鸿昌《19世纪英国的土地法改革》

材料二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正式提出了“三权分置”制度,强调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2020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废除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入市的规定,改变了过去以土地征收原用途来确定土地补偿费的办法,允许已经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

——摘编自西部资源杂志社《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土地改革和2008年以来中国土地改革的异同,并评析2008年以来中国土地改革的合理性。
2024-05-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中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晚期,有英国学者提出“文明使命论”。他们认为,英国所代表的欧洲文明在海外的统治推动了亚洲和非洲的历史进步,将亚非带离野蛮时代,为亚洲和非洲带来和平、人道和符合文明标准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论断下,亚洲和非洲文明被欧洲统治者贴上懒惰、不诚实、欠缺原创性,没有任何发明的劣等文明标签,欧洲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准方式。英国政府允诺一旦亚非这些地区经过改造达到宗主国的文明标准便准许其独立。近年,有学者指出,人类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同质化,而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要克服各类全球性挑战,共同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坦诚交流和互学互鉴,才能让各个文明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贡献力量。

——摘编自周欣平《文明的交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予以评析。(要求:明确列出所评观点,评析时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崇伦,1927年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农村的一个贫苦人家。1949年,鞍山解放了,王崇伦望着满目疮痍的鞍钢,决心为建设新鞍钢多出一份力。从此,他一头扎进了书本,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文化、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1953年,王崇伦作为鞍钢北部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工,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提前跨进了1956年,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从此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摘编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4-05-1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材料   朱葆三,1848年出生于浙江定海。他十三岁时因父亲重病而致家中贫弱,不得已年仅十四岁时便到上海的五金店当学徒。他平日里勤奋工作、生活节俭、刻苦学习并逐渐掌握了经营管理理念知识,得到店主赏识,在十七岁时便任总账房和营业主任。1878年他自立门户,开了新裕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1895~1911年他又相继创办了保险公司、船厂、浙江银行、面粉厂、自来水公司、上海《新闻报》等,推动了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转,促进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在十里洋行的上海,朱葆三在清朝官府、外国领事乃至当时还微不足道的革命党人中间均有朋友。在辛亥革命大潮中,朱葆三已逐渐觉察到清政府所谓“君主立宪”不过是打着幌子的骗局,因此他在不同程度上对革命党人的活动表示支持,并把变革的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后退出政治舞台,先后创办和投资了中国红十字会、四明医院、上海孤儿院、尚义学校、同济医工学校。1926年夏,上海时疫流行,朱葆三创办于大世界附近的时疫医院病人骤增,经费短缺,为此他冒暑前往察看,顺道劝募捐款,终因年老,于92日在上海与世长辞。

——摘编自百度文库《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人物传记之朱葆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葆三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朱葆三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2021-12-06更新 | 8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