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7 道试题
1 . 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2024-03-14更新 | 65次组卷 | 10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汉武帝巡视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情况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这一“更完备的制度”是(       
A.察举制B.十三州(部)刺史C.推恩令D.盐铁官营制度
2024-02-1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制,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只限无官位的平民参与;制科无定期,有官职者也可参与。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种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主要考查帖经,覆盖经书若干字,令其填空,重在记诵。进士科主要考时务、帖经、杂文,难度大,录取不易。唐代应试者主要是中央官学的学生和地方投牒自考者。正式考试每年十月在礼部举行,科举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入仕资格,真正获得官职还需要参加礼部的专门铨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代察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代科举制与汉代察举制的不同之处。
2024-01-3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D.打击大商人的利益
5 . 唐朝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成为兼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这一时期的飞天形态各异,身体表现的各民族舞蹈风格,以及伎乐飞天手中的各民族乐器,彰显独具特色的中华艺术美。这些飞天造型折射出唐朝(     
A.文化辐射广泛B.民族政策开明C.边疆经济繁荣D.政治制度先进
2023-09-28更新 | 160次组卷 | 2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层级是行政区划与地方政府组织体系的基础。通观中国自秦朝以降的两千多年变化过程,可将地方行政层级归纳为三个层次,即县级政区、统县政区与高层政区(其特征如下表所示)。

层级特征
县级政区
(基层政区)
皇帝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员到这一层为止,(“县官”被基层社会用来作为皇帝或政府的代称)。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幅员、数目与名称方面较其他层级变化起伏最小。
统县政区
(也称郡级政区)
直接管辖县的政区,如秦汉时期的郡,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州,元代的路、府、州,明清时期的府,民国初年的道等。
高层政区不直接辖县的政区,在中国古代史上多作为统县政区的上一级政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为州,在唐宋时期的代表为道、路,在元明清则为省。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与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2023-06-16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一6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图所示为蔡亮、张自嶷共同创作的油画《三军大会师》(“三军”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该作品描绘的历史事件(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之火
C.扩大了革命队伍规模D.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新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等知识分子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林则徐还主持编译了《各国律例》,但未引起重视。1902年,当英、美等国表示清廷司法体系臻于完善后可放弃领事裁判权时,清政府立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这一变化折射出(     
A.晚清民族危机的加深B.列强政治侵略的转向
C.清廷发展洋务的决心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9 . 史书记载,唐代扬州以纺织、皮革、造船等著称;成都以纺织、造纸、制盐等为重心;河北则有丝织品贡数为全国第一的定州和作为名瓷产地的邢州等;山东则有盛产丝织品的青州、造船业兴盛的登州等。这表明唐代(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B.手工业生产分工明确
C.城市手工业蓬勃发展D.经济重心呈南移趋势
2023-06-16更新 | 220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一6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在回答梁惠王“天下恶乎定”的疑问时,孟子斩钉截铁地说:“定于一。”《韩非子·解老》则阐论了“兼有天下”之道。《吕氏春秋》亦云,“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春秋公羊传》明确提出“大一统”的主张。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不同学派缺乏相互竞争B.统一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C.社会普遍认可中央集权D.诸子学说差异逐渐消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