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的价值并不是它的形式(国王易人)所能衡量的……1689年,国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法案:《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根据前者,国王的特权被限制,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后者,英国的不从国教分子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这实是宗教革命的原则之更进一步的扩张。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自然科学的发展使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而不是盲信权威,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认识论上的批判方法。中国的文化常被用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以及在法国宣传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三   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是如何评价《权利法案》的意义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89年英国颁布《宽容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
2024-01-2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 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 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塞任农商总长(1913-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为此,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在立法方面较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 1875 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它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内容相当完善。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1876 年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87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要求改善自己生活条件,包括改变居住环境、消除环境污染等。这些要求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并且得到逐步的解决。还有一些有识之士,包括很多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此,英国通过 100 年左右的不懈努力,使从工业革命时期就产生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英两国环境污染问题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环境保护政策不同效果的原因。
2023-10-1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东晋南朝、唐中叶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虽然还有某些士大夫激于道德上的义愤,对“钱”这个怪物进行挞伐,但是,到了宋代这个时候,“钱”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在社会上活跃起来了,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已经大大地改观了。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钱”具有强大的力量,连诗人的笔触也不得不承认:“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揶揄。”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针对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经济渗透日益扩张,民族危机愈来愈深的严重现实,阐明重利是富国救亡的重要举措。如果继续因循守旧,“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他还强调轻利之说压抑人性,扼杀人才,致使国家陷于困境。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人们对钱的看法改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义利观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4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三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指出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率先创建了现代民族国家。一方面,民族国家产生了国家利益的概念,有着民族利己主义的特征,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源头和帝国主义战争的策源地;另一方面,英国创建的民族国家又产生了一种与中世纪不同的现代民族意识;这种意识首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人的尊严。它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主义、习惯和部族的力量,帮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政权。它统一了市场,以及行政、税收和教育的制度。它攻击封建主义的实践以及帝国暴君的压迫,并宣布人民的主权以及所有的人民有权决定其自身的命运。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发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它推动中国人修正陈旧的国际观,使其一变原来的天下意识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认为中国不过是世界普通的一员。它具有深刻的民族批判精神,把批判锋芒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内部问题是危机加深的深层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当作自强的出路。

——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民族主义内涵的异同。
2023-06-05更新 | 352次组卷 | 9卷引用:宁夏银川经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们通过海陆通道进行外贸活动。唐宋至元,海上贸易日渐兴盛,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外贸城市。明清时期,借助国内经济、市场,外贸进一步发展。郑和下西洋把贸易区域扩大到波斯湾、红海及东非沿岸,但这种官方贸易逐渐式微。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普通民众“一叶之舟,率得厚利”,甚至形成了王直等实力强大的民间贸易集团;广州在全国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澳门等城市也成为重要的外贸口岸。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地形成了新的贸易中转站。中国主要出口纺织品、瓷器、茶等,换回各地特产和大量白银。18世纪以后,中国海外贸易最终衰败。

——摘编自杨翰球《十五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欧洲贸易网中,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的地位不断下降,而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地则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随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直接联系、西欧资本主义主导的统一市场。荷、英、法等逐渐成为近代国家,政府重视商业和外贸,支持、参与民间建立一批新型股份公司,国家给予公司种种特权,支持其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李壮《15世纪以来欧洲列国与中国经济政策分野研究——以斯密型增长的区域经济体为背景的观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外贸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西欧外贸发展与中国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外贸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1408-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中医的内科理论原是建立在《伤寒杂病论》之上。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学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著《瘟疫论》,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材料二

时间史事
1660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并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英国颁布第一个《公共卫生法》
1855-1875伦敦的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建设完工
19世纪中期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33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一文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7年,中央爱卫会等九个部门倡议“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摘编自常铁中《新农村卫生服务》

(1)据材料一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阅读材料三,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解读。(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17世纪以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已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捷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形成了结盟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帮助。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现在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最重要的是还建立了中俄边境贸易,在互利互惠原则上发展沿边城市的全面合作。

——摘编自王钰《近现代中俄关系走向》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重视日本作为战略基地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中。美国片面炮制的对日“和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的是谋求使其长期占领日本“合法化”。19508月,美英公布了“对日和约草案定本”。其中,在领土问题上它违背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议》的规定,故意把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归属问题弄得含混其词。同时,日本吉田政府在美国指示下,也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的“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杜勒斯等人说蒋军驻扎在金门、马祖是“愚蠢和不明智的”,企图使蒋军撤出金马等沿海岛屿,把台湾与大陆完全隔离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中国对美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高民政《1949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进程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如此状况的共和制度不是一个派别所理想的制度,而是当时各主要派别能够接受的政治制度。他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历史传统、王族血缘、派别利益,直至法律条文的措词和获得通过的可能性等。它们即使坚持着脑海中的信条,也必须脚踏实地维护着已经拥有的政治权益。因此,在谁也无法独占头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彼此妥协成为唯一的出路。…由于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使人们有了对宪法作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生存下来,无需彻底变更。中、小资产阶级又依照自己的愿望对宪法条文作了微小的修改。

——摘编自郭华格《法国政治制度史》、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

材料三 进入19世纪后,德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平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统一后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875年宪法制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国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统一的积极影响及统一后德国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3~1856 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一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中国 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规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 “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一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2020-08-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