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不加紧工业化是不行的。从1933年起法西斯的威胁就在迅速增大。一我国人民用它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实力粉碎了法西斯。要是没有工业化,我们面对法西斯就会手无寸铁。

——戈尔巴乔夫

材料二       一方面,仍然要依靠斯大林的农业体制,即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这三大支柱……另一方面,则要依靠他所发动的开垦荒地和扩大玉米播种面积两大措施。

——柳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1)据材料一,面对法西斯迅速增大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什么建设方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方案的得与失。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的认识。
2 . 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成就辉煌,这是极为难得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孝文帝打破常规,先是不谋而迁,明为南伐,实为南迁,然后再派人营建洛阳。…穆泰初有劝立孝文帝之功,及至因不愿意迁都而伙同陆睿等人谋反,事败后全部被诛杀。为避免矛盾激化,孝文帝特准一时不习惯南方生活的旧臣夏天居平城,冬天居洛阳,时谓之“雁臣”。

——摘编自陈元湘《谈孝文帝促成改革成功的手段》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并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的特点,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在大约1万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欧洲大陆、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也是同样的模式。到1900年,工业化国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过2000人的城镇中。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升相对缓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承包制改革,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催生了大量小城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激励了居民购房和企业盖房积极性,给大中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至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

——摘编自刘霞辉《中国式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和北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78年以来城市化的特征,并谈谈你对当下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他的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他们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异同。
(2)谈谈你对国际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
5 . 不同历史时期地图信息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春秋列国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春秋、战国期间的历史变迁信息。
(2)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引起的英国农业迅速发展,为英国的城市化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人口革命引起的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市急剧发展提供重要的载体来源,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自由劳动力,从而成为英国城市化发生的必要前提之一。商业革命引起的英国对外贸易扩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和自由市场制度的形成、完善,加快了英国城市发展的速度。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化,导致经济和人口的集中,使工业与城市良性互动,整合了以城市为主体的英国社会经济体系,并通过产业的连锁反应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这是英国早期城市化的根本原因,在动力机制中起到核心作用。

——摘编自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材料二:   工业化时期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使得原有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不堪重负,住房供应不足问题严重。工厂主们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少的代价赚取更多的利润, 根本不愿意在市政建设及改善工人居住状况方面投入更 多资金。城市化期间, 流行病和地方病是英国所有城市历史上沉重的一页。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了河流, 极易诱发传染病。整个19世纪, 农业工人的平均寿命反而比产业工人长 。城市化早期, 英国工人工作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 有时达15 -16小时。工人进入工厂就像进入兵营或监狱, 受到监工的严密监视,占工人绝大多数的女工和童工境遇更凄惨,童工有时仅仅提供食宿算是惟一的报酬。城市化过程中, 英国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据统计,1819年苏格兰因刑事罪被捕的只有89件,1837年已有3176件,1842年增加到4189件。由于城市化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 人们对城市规划尚无理性认识, 新建的城市街道狭窄拥塞,建筑恶俗且杂乱无章,城市建设明显缺乏规划,绿化更无从谈起,管理滞后亦十分普遍 。

——摘编自李冈原《英国城市病及其整治探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英国城市化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就此谈谈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占全部伤亡人数的66.6%.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的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贵--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度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四   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部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李其荣《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极其残酷的杀戮”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二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2022-11-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至关重要。请根据以下材料,围绕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居住的位于费西斯河(黑海最东部的一条河)与赫丘利柱石(直布罗陀海峡两边耸立的海岬)之间的区域只是大地的一小部分,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

材料二   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希腊]阿利斯提德的演说《致罗马》

材料三   我们要珍惜本地区文明多样性这一宝贵财富,摒弃文明冲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各国人民世代友好、共同发展进步注入持久动力。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柏拉图描述的古希腊文明从文明发源地的角度看属于什么文明?古希腊入凭借自身优势在地中海东岸和西班牙之间建立了怎样的国家?这种国家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说阿利斯提德眼中的罗马城是怎样的?它与罗马帝国的扩张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2022-11-0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材料二 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三: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

——郑永流 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如何看待治国过程中“礼法结合”这一特点?

材料四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四,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原因。
2022-11-0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奇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2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基于近现代中国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谈谈你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022-11-0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