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09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北方农牧分界线自战国时期大致形成,后不断变化,秦汉时期农牧分界线呈北移趋势,秦将农耕区北界推至阴山以南,至汉武帝时农耕区已达乌兰布和沙区、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抵河套以北的阴山山脉,东面扔沿长城一线,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代(     
A.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B.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
C.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D.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
2024-05-01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行程
2 . 读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P46“学思之窗”: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对美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024-02-2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3 .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023-09-0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4 . 俄国近代化道路与农业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编自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亚历山大二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下图反映的是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2023-09-16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5 . 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中书省、门下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六部职责B.提高了工作效率
C.强化了中央集权D.消除了腐败现象
2023-11-09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请仔细观察、比较下列两幅地图,探究以下问题。

【对比分析】
(1)对比两幅地图,请您从欧洲商路贸易中心和贸易主体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所发生的变化。
【深入探究】
(2)从图1到图2商路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2023-06-20更新 | 39次组卷 | 3卷引用:【学考复习】(纲要下)2024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非选择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货币演进历程

材料一: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至唐武德四年(621)废止,前后跨度为733年。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宋朝从1024年正式发行交子起,历经钱引、关子、会子等各种名目的纸币,到南宋灭亡止,有250多年的历史。因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纸币的发行,因此纸币总是引起高通胀和恶性通胀。元朝也有130多年的纸币发行史,最终结果是同样的。但唯一的亮点仍然是白银。宋以前的价值尺度是铜钱,“自元代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并且逐渐发展到以白银为流通手段”。明朝于1436年,“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各项皆用银折纳,是白银确立本位货币地位的标志。

——摘编自杜恂诚《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停止金本位,实行外汇倾销。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国内市面投机活跃,物价狂涨,购买力锐减,工商企业纷纷倒闭。为了改变以往各家银行皆可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并无限制购售外汇,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禁止白银流通,并收归国有,放弃银本位制,法币的价值用外汇率来表示。稳定统一的货币政策刺激了工农业的发展,国内储蓄日渐增多,1936年国内储蓄由改革前的27亿增加到35亿。

材料五:人民币是在统一晋察冀边区银行币、冀南银行币、陕甘宁边区银行币、西北农民银行币、北海银行币等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1948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制新币问题的指示,要求“印刷必须力求精细,应由中国人民银行派员负责检查票版、票纸,切勿粗制滥造,以防假票流行”。1948年11月,首批人民币印出,毛泽东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刘贵生等主编《现金的魅力:人民币雕刻之美》

材料六: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储备总额为1228.02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为1.23%,较2016年同期增加0.15个百分点,是继美元(62.7%)、欧元(20.15%)、日元(4.89%)、英镑(4.54%)、加拿大元(2.02%)和澳大利亚元(1.80%)后的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

——摘编自谈俊《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主题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材料七: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以下是各国使用金本位制的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时间

英国

1816年

德国

1871年

法国

事实上在1873年

美国

事实上在1873年

日本

1897年

埃及

1885年

材料八: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摘编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九: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摘编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使命终结。……现行汇率制度呈现弹性化趋势。在牙买加体系建立初期,大约有85%的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本币与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下降到45%,1997年进一步降至40%。固定汇率制度占比大幅减少,意味着汇率制度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欧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元主导国际金融市场的局面,从而推动国际货币储备的多元化。但是截至2012年,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美元的影子无处不在,美元的影响范围在扩大,流通领域在扩展,影响力度在增加。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欧元还无法取代美元。

——摘编自朱丰根、朱延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时期货币演变的趋势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币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币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批人民币”发行的历史条件,并简述其发行的政治意义。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有何新特点,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各国纷纷使用金本位的原因。
(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并概括该体系的特点。
(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并分析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10)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认识。
2023-10-02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15·选必一第15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8 . 图1、图2分别为1970~2008年若干年份的世界贸易额占GDP总量比重和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量(单位:亿美元)变化统计。表中趋势的出现得益于(     

      

A.南北发展差距缩小B.跨国公司加速发展
C.冷战局面得以结束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9 . 下图是英国1938—1999年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情况,有关开支占比变化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1938—1950年呈上升趋势,这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有关
B.1950—1973年呈上升趋势,是因为英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1973—1999年呈下降趋势,是因为英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D.1973—1999年呈下降趋势,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后不同程度增加政府公共开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江南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形成过程中,作为主导的官方把赈灾救荒作为社会救助的重点,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有赈济、赈货等类型。江南城市的民间救助多为自发的个体行为,即使形成一定的组织,也以个体自愿为基础。施行救助主体有士人(包括部分官员)、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员。他们大多出于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相对于传统荒政和乡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着诸多特点,呈现朝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陈国灿《论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传统的救助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晚清政府已无法如“康乾盛世”时期那样向受灾民众提供应有的救济和帮助,而以士绅富民为主体的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以贫困人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民间救助组织的重视。部分先进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和经验,反省中国传统做法和理论的缺陷,使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变动。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江南城市救助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转型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